土地革命时期,中央红军的无线电通信从1930年底缴获敌人的半部电台起步,通信人员凭借刻苦钻研,在反“围剿”战争中独立发展出无线电技术侦察。长征途中,技侦部门提供的准确情报,被誉为“黑夜走路的灯笼”,使军事指挥者在决策时及时把握敌我态势,为摆脱敌人的包围、实现战略大转移发挥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的作用。 为改变战略方向提供依据 1932年10月,红军凭借对明码的熟悉以及对敌军军情、编码规律的钻研,利用缴获的电报底本,终于由曾希圣、曹祥仁等破译出江西方面敌军无线电通信使用的“展密”。1933年起,尽管国民党军开始使用不以明码做底本的特别本密码,红军技侦人员仍利用频率分析、复合猜字等方法,不断破译国民党军“猛密”等密本,为军事指挥提供敌军“部署、调动、企图、临时变动”等相关情况。2008年1月,张震同志高度评价说:“密码技术的掌握,使红军的侦察能力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成为技侦情报工作的独特优势,在我党我军的情报工作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由于“左”倾军事路线的指挥失当,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受失败。危难之际,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向西突围。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红军既无根据地可以依托,又难以临时建立地下交通,无线电通信特别是技术侦察成为中央红军唯一情报来源。当时,负责无线电技术侦察工作的是中革军委第二局(以下简称“二局”)。为了掌握瞬息万变的敌情,无线电技侦人员“夜以继日地守在电台前,细心地分辨捕捉每一个可疑的信号,并且要马上把收到的信号破译出来,随时为部队首长提供情报”。 12月11日,二局破译了敌第一兵团总指挥刘建绪所发密电,获悉蒋介石认定红军欲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师,因而派遣五六倍于我的兵力,分别进至城步、绥宁、靖县、洪江、武冈等地,企图一举歼灭中央红军。基于二局提供的情报,中革军委于通道县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指出,“蒋介石做好了一个大口袋,等着我们去钻……蒋介石在那里‘请君入瓮’,我们就乖乖地去‘入瓮’,岂不是傻瓜!”“部队应该放弃原定计划,改变战略方向,立即转向西到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去,一定不能再往北走了”。面对确凿的情报和毛泽东的合理分析,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和朱德纷纷表示支持。这是长征开始后毛泽东的意见“第一次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赞同”。中央红军在通道转兵后,又相继通过黎平、猴场、遵义等会议进一步明确新的战略方向,二局的情报工作为此提供了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