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得益于美国历史学的专业化进程,产生了从事档案工作的巨大群体,群体的主体意识逐渐形成,催生了档案工作向专业化和学科化发展。在档案工作群体的主体意识不断推动下,经过自我质疑和自我改进,造就了成熟的档案群体的社会形象,反过来又加速了美国档案学的专业化之路。 作者简介:张世轶,天津大学档案馆。 在美国,档案学作为一个独立而专门的学科,是相当年轻的。在知识传播及教育结构中,档案学长期以来不是一个独立的门类,从事档案工作的人也大多是半路转行的门外汉。换句话说,档案领域一直只是一种行业,而不是一个学科。美国档案学的专业化或学科化,在 20 世纪 30 年代才初现萌芽,被当今美国档案学从业人员所熟悉共知,首肯认同的规范和技艺,大多也是在专业化过程中或者专业化完成以后才逐渐形成。与美国的历史等其他悠久学科相较,档案学起步偏晚,而其后起的发展速度和趋势却不容小觑,这是多种因素合力形成。本文试图回顾美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历史,从档案工作者的职业主体意识,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形象层面,来分析美国档案学专业化的历史路径,希望有所裨益。 一、美国档案事业的起步与主体意识的萌发 美国的档案工作虽不如欧洲主要国家起步早,但毋庸置疑的是,“源于欧洲”的美国档案事业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欧洲的文化传统。“17、18 世纪,它们由欧洲人,尤其是英国人带入美国”。[1]因此,美国人源自欧洲的档案意识还是很浓厚的。 也正是如此,美国在没有正式国家档案管理机构的情况下,由各个独立分散的收藏部门将众多早期殖民地、建国时期的重要文献及文件保存下来。这些颇具价值的文献在数量上与日俱增,而其保存情况却不容乐观,被分散保存在历史学会和档案库房中的珍贵资料发生流失、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南北战争(1861—1865 年)期间,档案资料喷薄而出,而与此相伴的档案损毁、遗失的现象也日益严重。 最初关注档案价值并将其重要性挖掘出来的,当属于美国历史学家,而非档案工作者。从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来看,历史学的专业化离不开对原始资料的发掘和利用,对档案的开发促使“成一家之言”的史学成为信史,在美国也不例外。“最初美国并没有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供史家利用,私人文献大多不公开,政府公文也秘而不宣”,[2]查阅档案资料非常不便,滋生了私人档案拥有者或利用者篡改及伪造档案的不端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史学的专业化进程亟须档案利用领域以某种方式发生改变,这样的呼声最初可能来自普通的研究者和档案利用者,而美国历史协会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将这些呼声汇聚为要求对档案保存情况进行变革的最强音。1895 年,美国历史协会发起成 立 了 历 史 手 稿 委 员 会(Historical Manuscripts Commission),负责史料的整理和出版工作,大量的联邦和州档案以及历史人物文献被编辑、整理和出版。1899 年,美国历史协会成立了公共档案委员会(Public Archives Commission)来探讨解决档案保存的问题。此间,各州的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不断增多,各种档案资料机构不仅开放馆藏,而且设有专门研究基金以资助学者,这使档案的利用愈加便利。对此有学者感慨:“对于史学这种依赖材料而发展的学科来说,在专业化过程中遇到了这样多的便利,真是一种可贵的机缘。” [3]实际上,这种“可贵的机缘”很大程度是美国史学界自己创造出来的成果。这些努力的出发点始终在于如何为史学研究提供服务,史家的兴趣也始终为知晓档案收藏地和掌握准确史料的需求所左右,无法真正承担起对档案工作的指导规划,对具体工作的方案更无暇顾及。 然而,美国历史学界在自身开创研究条件的同时,一个巨大的档案工作群体在全美也悄然形成。各类档案史料的出版、各州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建立,带动了全美档案从业人员数量激增,客观上为档案专业化提供了人员数量上的准备,而此时档案职业的主体意识还处于萌发时期。其原因在于,早期档案业主体成员缺乏专业认同,这些人多为历史研究者,其中绝大多数也是美国历史协会的会员,研究历史兼做档案工作,或者全职做档案却仍然对史学念念不忘,在他们看来自己所从事的档案工作只是历史研究的延伸。这也是美国档案学先驱詹姆士和沃尔多•利兰都自视为历史学家而非档案学家的原因所在。其他档案从业者由于分属不同类型的档案收藏保管单位,加之地域分散,很少与从事同类工作的国内“同事”汇聚,因此,全美的档案工作一直无法产生较大影响。 1909 年 12 月,在美国历史协会的直接推动下,沃尔多•利兰着手成立了档案工作者联合会(Conference of Archivists),“档案人”得以第一次真正地会面了,由此勾勒出了档案人的职业形象,促进档案人主体意识的萌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