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学研究进入健康发展时期 《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前徽学研究的现状如何? 卞利:徽学研究发展至今,已经进入了快速健康发展时期。在学科建设方面,各地徽学研究队伍初步建立,专业学者和业余学者、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间互动互补、合作交流。国内外高校间实现了学者互派的双向交流,并开展项目合作研究,产生了《徽州:书业与地域文化》《安东与徽州文化比较研究》等成果。 在学术研究方面,徽学的内涵在学界达成共识,研究领域得以拓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徽学界对徽学的内涵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许多学者认为,“徽学的研究对象虽有一定的地域性限制,但徽学的内涵则是具有普遍性的。它反映的历史文化的性质往往要超出地方本身,具有广泛的意义”。对徽学的学科性质的讨论也由最初的主张史学而向综合学科发展。徽学的研究领域得以拓展,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年以来,学术界已经公开出版了徽学研究的专著和译著近500余种,公开发表徽学研究的论文4000余篇。 此外,包括文书、契约在内的徽学研究资料也得到了系统整理与出版。截至2015年5月,共标点或影印徽州契约文书、徽州文献约50余种。 徽学比较研究有待拓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徽学研究还存在哪些有待完善之处? 卞利:徽学研究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业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其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正在为海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但由于发展历史不长、研究队伍不稳定等原因,徽学研究还存在以下有待完善之处:研究力量过于分散,高水平学者数量偏少,业余研究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学术规范有待提升;徽州文书和珍稀文献被人为地限制阅读,至今得到整理和公布的契约文书不足总数的十分之一,大量的文书依然被收藏单位束之高阁,无法得到借阅;研究选题和成果重复现象普遍,研究视野亟待拓宽;明代以前的徽州研究更是受到学者的长期冷落。 此外,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近十年来,多学科背景学者的介入,使徽学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态势,但因为缺乏古汉语阅读的基本功和历史知识的积累,使得部分跨学科研究成果出现常识性错误;而历史学领域的学者,则因学术视野的局限,在选题和具体研究上,难以将研究置于更宏大和宽广的整体史视角进行讨论。二是,学者们尽管注意到了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个别学者甚至初步构建了徽学与其他相关地域与学科比较研究的格局。但将徽州文书与敦煌文书、徽州宗族与其他地区宗族等进行比较研究这些极富挑战性和前沿性的课题,目前或是空白,或是进展缓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