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邦失序的真正根源 梭伦名下的挽歌体诗属于在会饮场合表演的短诗,主要是劝诫类题材,其中的诗篇四(韦斯特校订版)比较集中地概括了梭伦的政制理想,因其主题为雅典城邦而往往被冠以《致城邦》的别名。这首挽歌体诗共39行,由于公元前4世纪的大演说家德莫斯提尼在其著名的演说词《论使团》(19. 254—6)中引用而存世,虽然有几处脱漏,但基本上可以视作一首完整的诗篇。(13)全诗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9行)表明,众神尤其是宙斯与雅典娜对“我们的城邦”心怀善意,并非众神而是雅典公民对城邦目前所遭遇的灾难负有责任。雅典业已陷入Dusnomia,社会和谐被摧毁,整个城邦面临内战。不过“正义女神”(Dikē)虽然此刻默不作声,终有一天会带来惩罚。诗篇的第二部分(32—39行)转向赞美Dusnomia的反面Eunomia,并歌颂她如何能让整个共同体受益。全诗的接榫处出现在第30—32行,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向听众宣告: 内心的冲动(thumos)命令我如此教导雅典人: Dusnomia给城邦带来数不尽的灾祸 而Eunomia昭示万物之有序与适恰。 (诗篇四,30—32行) 这三行诗为全诗的内在逻辑提供了重要线索:第一部分对于雅典所处悲惨境地的细致描绘在这里被概括为Dusnomia;与此同时,诗人转向Eunomia,歌颂她所带来的美好图景。由此可见,如何从Dusnomia翻转到Eunomia,乃本诗根本的理路所在。在依据文本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具体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梭伦所谓的dusnomia和eunomia,虽然同出nomos一词,却并不表达“法律”的涵义。美国古典学者马丁·奥斯特瓦尔德(Martin Ostwald)对nomos及其派生词(包括eunomia和dusnomia)作了精审的语义学研究,他指出,公元前5世纪早期及以前,nomos还不具有狭义的“法律”涵义,因此eunomia里的-nomia后缀同样亦非“法律”之意。(14)在此一时期,nomos的涵义更接近其词根nemō具有的“分配,分享”的意思。由是观之,eunomia指代的是源自于合理的、公平的分配的某种有序状态,与之相对立的dusnomia也就是违反了分配原则而导致的无序状态。 《致城邦》首先提出的问题是:dusnomia这种无序状态的根源何在?更具体地说,当雅典这座城邦危机四伏走向毁灭的深渊,责任是否在于众神?梭伦的回答是断然的否定: 我们的城邦绝不会由于宙斯的命定, 抑或其他不朽众神的意图(phrenas)而毁灭; 因为心胸广大的(megathumos)守护者、伟大父亲的女儿, 帕拉斯·雅典娜在上方伸出双手。 民众自己,由于他们的愚昧(aphradiēisin)和拜金 心甘情愿地摧毁这座伟大的城邦, 而“民众的领袖”心存不义(adikos noos), 定会由于暴戾(hubris)而遭受诸多痛苦; 因为他们不知如何(ouk epistantai)遏止贪婪(koros), 抑或如何在宴会(dais)上眼前的欢愉中平和守序。 …… 他们发财致富,为不义的行为(adika ergmata)所蛊惑 …… 不放过任何属神的或是公共的财产, 各自从不同的场所偷盗掠夺。 (诗篇四,1—13行) 自耶格尔以来,学者们已关注到此诗的开篇(尤其是前4行)与荷马史诗的密切联系。耶格尔将前6行诗与《奥德赛》开卷后第一个场景中宙斯的发言(1. 32—43)相比照,发现两者对“凡人应为自己的不幸负责而不应归咎于众神”这一观念的表述极为相似。(15)此后,学者们延续耶格尔的思路分别从语言上、主题上乃至结构上找到了更多的对应之处,认为此诗开篇中荷马史诗的语汇与程式化用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与诗篇的其余部分相比更为突出)十分引人注目,较为合理的解释应当是梭伦有意在此唤起听众对荷马史诗世界的联想。由于梭伦诗歌与荷马史诗两者在早期的传承史上都借助口头表演,荷马史诗的成文时间尚无定论,我们不可武断梭伦在此引用了荷马史诗的具体段落,但是语言和主题上的呼应表明,梭伦在用“暗指”(allusion)的手法向听众传达自己的意图。(16) 诗篇起首的短语“我们的城邦”暗指并未明言的另一个城邦。(17)因为宙斯与众神的意图(phrenas)而使城邦遭到毁灭,是《伊利亚特》的一个重要内容,最为典型的例子当然就是史诗标题中所颂唱的特洛伊城。从后面的描述来看,诗人有意在“我们的城邦”与《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城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18)梭伦根据荷马史诗中城邦受到外敌洗劫的主题来反衬被内部冲突蹂躏的城邦雅典:它的领导阶层把自己的城邦当作被征服的异邦,像抢劫战利品那样掠夺城邦的财富,不管是属神的还是公共的财产都无法幸免(12—13行),他们像对待被征服者那样奴役自己的同胞或者将其贩卖到海外(23—25行),穷人们与富人们一样,试图洗劫城邦(13行)。因此,与特洛伊城的厄运为众神所命定不同,雅典内乱的起因不会是众神的惩罚,原因一定内在于雅典社会。 在语法上和结构上与1—4行形成对照(antithesis)的5—8行点明了雅典的危机源自内部,“民众自己”与“民众的领袖”皆难辞其咎。“民众的领袖”心存不义和乖张暴戾的原因在于“不知如何遏止贪婪”。(19)为了说明“贪婪”带来的无度可能令整个社会秩序崩溃,梭伦使用了一个传统的象征手法,即祭祀后的宴飨,希腊人称之为dais。西方古典学界近几十年来对古希腊的献祭宴会与会饮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学者们认为,在古风时期这两种制度化的共餐活动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公民生活模式。(20)会饮(symposium)主要由贵族团体参与,属带有排外性质的成员内部活动,而献祭宴会(dais)则与此有别。Dais一词词源上来自动词daiomai(分割、分配),指的是当献祭的胙肉由与祭之人瓜分以后,献祭者共同参与的食用胙肉的宴会。正如格里高利·纳什(Gregory Nagy)所揭示的,在古希腊的挽歌体诗中,社会秩序的概念往往与dais上胙肉的公平分配联系在一起。(21)实际上,由于在宴会上食用相等份额的胙肉意味着分享公民之间的平等,dais可以说为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提供了一种范式。因此,“民众的领袖”的不义和暴戾扰乱了宴会上“眼前的欢愉”,成为他们威胁到整个城邦社会秩序的一个缩影。 “民众的领袖”在宴会上的胡作非为体现了他们不受遏止的贪婪,而起因正在于他们“心存不义”(adikos noos)。梭伦在另一首诗作诗篇六中有云: 让民众追随他们的领袖的最佳方法, 是他们既不享有过多的自由也不太受压制 因为贪婪(koros)滋生暴戾(hubris),若是 巨大的财富来到心智失序(mē noos artios)的人身旁。 (诗篇六) 在对财富永不餍足的追求上,民众与他们的领袖并无二致。一方面“民众的领袖”由于心存不义(adikos noos),而不再懂得自我克制与守序,另一方面民众由于心智失序(mē noon artios)而变得愚昧(aphradiēisin)并拜金若狂。对于梭伦而言,因为认识财富的限度取决于人的“心智”,“心智”(noos)于是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致城邦》的前十行,有多处表述强调了“心智”的作用,如第二行的“意图”(phrenas)、第五行的“愚昧”(aphradiēisin)、第七行的“心存不义”(adikos noos)和第九行的“不知如何”(ouk epistantai)。在梭伦的思想世界中,“心智”与“限度”成为交织在一起的重要主题。 梭伦另一篇著名的诗作,被后人命名为《致缪斯女神》的诗篇十三对此问题作了详尽的探讨。该诗长达76行,集中阐发了梭伦的人生哲学,可与《致城邦》一诗对观。(22)《致缪斯女神》这首诗的主题是“富裕”(olbos)和“美名”(doxa agathē),梭伦祈求缪斯女神将两者赐予自己(1—6行)。在向缪斯女神祈祷之后,诗人这样解释他所谓的“富裕”: 我渴望拥有财富,但不愿行不义而取之, 因为“正义”无疑会尾随而至。 众神赐予的财富(ploutos)才会持久 从最底端到顶部都稳固牢靠, 而凡人出于暴戾(hubris)推崇的财富,来得紊乱无序(ou kata kosmon), 它只是为不义的行为(adika ergmata)所蛊惑 而勉强跟随,但转眼之间便与祸害(atē)相伴。 (诗篇十三,7—13行) 梭伦区分了两种类型的财富:众神赐予的财富和凡人用暴戾攫取的财富,后者导致的结果是宙斯派遣祸害(atē),作为对于暴戾(hubris)的惩罚。如果我们将这一段落与同一诗篇的结尾部分(71—76行)、上文引用的诗篇六以及《致城邦》的5—11行联系起来,便会发现梭伦的伦理思想包含一条因果之链,它由人类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几种负面力量组成,也就是财富→贪婪→暴戾→祸害(olbos→koros→hubris→atē),而这条因果之链的起因乃“不义的心智”(adikos noos)。(23)“不义的心智”引起对财富的贪婪,贪婪滋生暴戾,暴戾带来祸害,祸害最终导致dusnomia。从财富而生的贪婪发生于人的心智(noos)变得“不义”(adikos)也即“失序”(mē artios)之时,如何改变“心智”成为扭转这一因果之链的关键所在。 从主题上而言,《致缪斯女神》的“富裕”与《致城邦》的“财富”相呼应,而仅在前一首诗中言及的doxa agathē从“期冀”向“美名”的转化恰好是在“心智”中生成。该诗第33行开始转向诗人最初祈祷的另一项内容:“众人赋予的美名”(doxa agathē);但是凡人,无论善恶皆心怀另一种doxa,即“徒然的期冀”。(24)“徒然的期冀”实际上源自对于事物本质的无知,对凡人而言,最紧要者莫过于财富的限度。然而,芸芸众生为“徒然的期冀”所驱使,奔忙于各式各样的营生,对于自己的命运却茫然无知。梭伦虽然也如其他人那样,无从知晓“命运”女神的安排,不过缪斯女神赐予他智慧,使他拥有对于“限度”的认识(51—52行),因此他对一件事情知之无疑,此即追逐财富必有限度。倘若财富有其限度,便不是他唯一祈求之物,因为财富(ploutos)并非等同于富裕(olbos),后者依赖于神赐之财富,凡人以义取之且依限度。此外,与富裕可等量齐观而为幸福不可或缺之另一要素乃“美名”。梭伦将doxa的涵义从徒然地期冀命运女神的恩惠转向人们对之能有所掌控的“美名”,亦即他人对自己所拥有的德性的赞美。与他人的关系确立了这种德性,梭伦将之表述为:“对朋友甜蜜对敌人苦涩,赢得前者的尊敬与后者的恐惧。”(5—6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