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德斌,法学博士,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是我国许多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历史学、政治学(含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学)和法学学科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有的设置为专业基础课,有的设置为选修课。近年来,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愈益频繁,随着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愈加紧密和直接地联系在一起,大学里对国际关系史的知识需求也愈加旺盛。有些重点大学甚至在把国际关系史设置为相关学科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的同时,也设置为全校公选课,并成为一门深受文理工医等不同学科学生欢迎的公选课。 作为一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构建起来的专业课程,在当代这个国际关系急剧变化的时代是否需要与时俱进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当代国际关系的急剧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历史压力,特别是最近五百年来诸多历史压力不断释放的结果。我们曾经熟知的“现代化”进程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地以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式在国际关系领域展现出来。笔者认为,无论是作为一个专业,还是一门广受关注的课程,国际关系史建设的成败就在于能否或在多大深度和广度上回答这一历史变化的原因。笔者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首先,关于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问题。 经常有青年学者和学生在不同的场合问我:国际关系史属于历史学科还是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学科?这是一个纯粹的“中国式”问题,因为只有在中国,大学的学科划分和不同学科间的壁垒最为明显和森严。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大学里,学科之间的划分远远没有像中国大学这样严格,学生入学之后享有体验和选择不同学科的自由,当然也有选修不同专业课程的自由。有的大学甚至规定固定的比例,要求学生在选修本专业课程的同时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就比较广,在学科的问题上也不会太“纠结”。实际上,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也承认,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容交叉和覆盖是广泛存在的,而且许多新的学科增长点就是在这种交叉和覆盖中产生的。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一个专业的学科属性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属性更是模糊不清,困扰着许多人。我个人的体会是:如果你是沿着古往今来的路子,主要采用历史学的治学方法研究国际关系史,那么对你来说,国际关系史就属于历史学科。如果你主要是想通过对国际关系史的学习和研究,清楚地把握当代国际问题的来龙去脉,甚至检验诸种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那么对你来说,国际关系史就应该属于国际关系学科。就国际关系专业建设而言,进而言之,就国际关系史的教材建设而言,应该把这两方面的需求和特性结合和兼顾起来作为一个奋斗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