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殷墟早期考古发掘人物(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群言》杂志2015年11期 何毓灵 参加讨论

    甲骨“四堂”之董作宾
    在甲骨学界,“甲骨四堂,郭董罗王”无人不晓。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曾评价殷墟卜辞研究称,“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但与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鼎堂郭沫若不同,彦堂董作宾长期奔走于考古发掘第一线,八次参加殷墟考古发掘,甚至是主持发掘工作。
    1895年,董作宾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早年辗转求学、经商,好文字、喜篆刻。1924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从王国维习甲骨文。1928年傅斯年招董作宾入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这与董本人丰富的阅历、通晓甲骨文和金石学知识,及史语所选定殷墟作为考古发掘突破口的工作目标是分不开的。8月,董作宾调查殷墟,认为“甲骨挖掘之确犹未尽”,呼吁中央研究院“以科学方法发掘之,实为刻不容缓之图”。10月,董作宾全权负责殷墟第一次发掘。如果没有董作宾多方奔走、私下斡旋,在当时的环境下,中央学术机关想挤进河南是不可能的。虽然第一次发掘方法简单,目标单一,但毕竟开启了殷墟考古发掘的大门。
    对于殷墟这样的历史遗址来说,没有现代的科学知识,难以取得新材料、新知识,田野发掘很难成为现代考古学;但若不具备传统学术修养,不精通文献、甲骨学、金石学,也很难将殷墟研究推向深入。1929年,殷墟第二次发掘开始,董、李(济)二人开始合作发掘殷墟,傅斯年这样的安排真是珠联璧合! 董作宾多次参加或主持发掘。1935年作为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监察委员监察殷墟第11次发掘。第10、11、12次发掘让殷墟王陵的面貌与布局清晰地呈现出来,作为监察员,他深刻感受到洹河南岸的宫殿区仍是一笔糊涂账,从而最终促成殷墟后三次发掘又回师小屯。 作为著名的甲骨学家,董作宾的巨大成就当然体现在其甲骨学研究上。其最值得敬仰的研究当属《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及《殷历谱》。前者完成于殷墟发掘期间(1933年),提出甲骨断代研究的十项标准,把甲骨分为五期。从此甲骨学研究有了精准的年代学依据。对于这样的成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地下挖出来的”。确实,如果没有田野发掘材料作基础,实难取得如此成就。
    发掘、研究的同时,董作宾于1935年秋编辑完成《殷墟文字甲编》,眼看着多年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谁料七七事变爆发,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厂被日占领,最终无法出版。后多方努力,1941年本应在香港出版,却因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而再次毁于战火。直到1948年,终于在上海出版。期间董作宾等人备受不明就里的学者责难,认为他们故意“秘藏椟中”。1936年,殷墟第13次发掘,在编号为YH127的坑中一次性出土甲骨17000余片。甲骨被整体运到南京后,由董作宾带队清理。抗日战争使得学者们几无藏身之地,可每到一处,董作宾都打开箱子里的出土甲骨进行研究,最终于1948年开始出版、1953年全部出齐《殷墟文字乙编》上、中、下三集。在四处逃难过程中,董作宾又完成了他的另一名著《殷历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