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冈三叠层”发现者——梁思永 1931年,殷墟第四次发掘时,来了一位新成员——梁思永。正是他的加入使得殷墟发掘技术日趋成熟,甚至有人认为殷墟发掘从此才逐步走向科学的道路。 梁思永是梁启超次子,1904年生于澳门,1923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次年其兄梁思成与林徽因亦赴美国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作为国学大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梁启超分别让二子留学学习十分“新派”的考古学与古建筑学,这样的安排不应是无意之举。 殷墟前三次发掘,虽然李济具有很好的问题意识及对学科发展的引领,但田野技术却是他的弱项,梁思永恰恰在田野发掘技术上为殷墟考古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这与他在哈佛学习时曾参加祁德(Kidder)主持的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遗址发掘不无关系。他依据土质土色不同划分地层进行发掘,而不是之前殷墟发掘所采用的人为划分水平地层的方法,即便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洲考古,这也非普遍方法。但这种最新的发掘技术无疑是正确的。采用这种发掘方法,梁思永在殷墟后冈发现了中国考古学史上极其著名的“后冈三叠层”,这是地层学方法在殷墟发掘中的成功运用。 所谓“三叠层”,就是指梁思永在发掘时,采用自然堆积分层的方法,正确地把厚度不一、分别代表仰韶、龙山和殷墟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层区分开,从而确立了三种文化的早晚顺序。如果仍然采用之前水平分层的发掘方法显然是做不到的。三叠层发现之前,学者们对西部彩陶文化、东部黑陶文化以及中部灰陶文化三者的早晚关系众说纷纭,而早晚的年代学问题恰恰是深入研究的基础。梁思永采用正确的发掘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学术难题,这成为了解中国史前文化与历史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把钥匙,有力地驳斥了当时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 1934年,大病初愈的梁思永重返殷墟田野考古发掘第一线,先后主持了第10、11、12、14次殷墟发掘。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对殷墟王陵区的大规模发掘,确认了殷墟王陵的存在,这对研究殷墟布局及早期王陵制度提供了珍贵材料。 抗战爆发后,梁思永与同人一起带着妻女颠沛流离,加之严重的病症无法得到及时、彻底的根治,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即便如此,他仍夜以继日整理殷墟王陵发掘资料,撰写了发掘报告初稿。新中国成立后,梁先生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为了培养新中国的考古力量呕心沥血,然而病魔很快夺去了他的生命,1954年去世时年仅50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