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修昔底德陷阱”这一命题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它的核心内容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国强必霸、必战”。但是,尽管这个命题借用了修昔底德的名义,也借鉴了修昔底德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原因的分析,但却曲解了修昔底德的观点。根据修昔底德的描述,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早已存在矛盾,但由于双方努力管控矛盾,从而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雅典的兴起起初只是引起了与科林斯的矛盾,但由于科林斯是斯巴达的盟友,在同盟政治的推动下,斯巴达不得不支持科林斯,最终引起伯罗奔尼撒战争。因此,雅典兴起只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命题其实是现代西方的部分学者立足于欧洲近现代史,站在传统强国立场上提出的,这个命题隐含了霸权主义、帝国主义的成分,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 关 键 词:修昔底德/修昔底德陷阱/伯罗奔尼撒战争 作者简介:祝宏俊,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近年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修昔底德陷阱”这一命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迄今所知最先由美国军事作家赫尔曼·沃克(Herman Wouk)提出来①,后来被美国国际政治和外交学界所接受。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贝尔法研究中心”专门设立了“修昔底德陷阱研究工程”,项目负责人埃里森2012年8月22日在《财经时报》(Financial Times)专栏撰文《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一文,指出中国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亚太秩序,极有可能导致与现存统治力量——美国的战争,他说:修昔底德告诉我们“当一个新兴力量挑战现存的统治力量时”,“绝大多数的结局都是战争”。他同时还宣称: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印证了这一点,15个新兴国家崛起的案例中11个案例的最后结果都是战争。②自从这个概念被抛出之后,很快被政界学界广泛使用,包括不少名人。③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访美前后,这个概念在新闻媒体上频繁出现,从而为国人所熟知。2015年埃里森再次撰文《修昔底德陷阱:中美会走向战争吗?》指出:迄今16个新兴国家崛起的案例中12个的结局是战争,同时详细分析了中美走向战争的可能性。④ 修昔底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史学家,他留下了不朽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⑤,在这部书中他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和过程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叙述。沃克在给出“修昔底德陷阱”这一命题的时候只是对修昔底德给出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发生原因的概括⑥,至今我们没有见到埃里森等人对这一命题的由来展开研究,从他先设立“修昔底德陷阱工程”再研究国际关系、亚太关系来看,他们显然认为“修昔底德陷阱”至少在美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学界已经是众人皆知、内容确定的命题,无需再去证明了。他们列举1500年之后的历史事件只不过是进一步印证这一命题。从他们的转述和印证的结果看,他们心目中的“修昔底德陷阱”的内容就是:一个新兴国家的崛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将导致战争,因为它必然要挑战现存的统治力量。国内媒体将其概括为“国强必霸”,彭广义将其概括为“国强必霸、必战”。这种概括基本上表达了埃里森等人心目中的认识。 由上述可知,“国强必霸、必战”实际上是现代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并得到西方近现代史乃至世界近现代史的印证。但为什么在崇尚个人荣誉的西方文化背景下,这些学者没有将这个发现打上自己的烙印,而要贴上修昔底德的标签呢?个中原因无非是假借修昔底德的名义给这一发现增加可信度,同时也增添历史的沧桑感,更易于为世人所接受,所信服。但是这一命题到底是不是修昔底德本人的发现,有没有准确表达修昔底德本人的思想?他们的借用、传播给修昔底德带来的到底是荣誉还是耻辱?尤其是当这一命题在西方学术界、思想界已经成为公理、定律的情况下,以上问题更显得有必要加以澄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