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和科林斯的矛盾终于在斯巴达出面之后得以暂时解决,但是这个矛盾依然存在,并没有彻底解决。公元前435年之后,雅典和科林斯的矛盾发展到巅峰。是年,在亚得里亚海东岸、科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之内发生厄庇道鲁斯事件。(17)埃庇丹努斯城邦内部发生政变,失败的埃庇丹努斯贵族向北方蛮族求助,而城内掌权的平民派则向科西拉求助,科西拉暗中支持贵族派,拒绝提供援助。于是,埃庇丹努斯的平民派再向科林斯求助。科西拉本来是科林斯的殖民地,但实力强盛起来之后排挤了科林斯的势力,因此与科林斯的关系一直不好。厄庇道鲁斯位于科西拉附近,科林斯希望借机控制厄庇道鲁斯,威慑科西拉,欣然答应出兵援助。科西拉担心科林斯重回亚得里亚海,于是出兵制止,但又担心自己实力不济,于是求助于雅典。雅典为了拓展自己在中部地中海的影响答应给予援助,并接纳科西拉加入提洛同盟。雅典此举严重危害了科林斯的利益。不仅如此,公元前432年,雅典害怕科林斯在爱琴海北面的殖民地波提迪亚与科林斯联合反对雅典,危害雅典在爱琴海的海上利益,试图彻底控制波提迪亚。波提迪亚原本已经加入了提洛同盟,但并没有完全接受雅典的控制,科林斯依然在这里派有官员,雅典担心波提迪亚彻底倒向科林斯,于是要求波提迪亚驱逐科林斯的官员。(18)科林斯则暗中支持波提迪亚设法摆脱雅典的控制。雅典不仅不让步相反要彻底控制波提迪亚。科林斯惊恐万分,于是向斯巴达求助。斯巴达最后接受请求,发起了战争。 如前所述,雅典和斯巴达本来并不希望打仗,它们怎么发展到最后兵戎相见的?这是修昔底德在第一卷第四部分回答的问题。公元前432年,波提迪亚事件发生之后,科林斯向斯巴达求助,对斯巴达提出猛烈批评,强烈要求斯巴达出兵相助,并威胁如果不出兵就投降雅典。(19)在这种形势之下,斯巴达终于答应出兵。这里产生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是为什么科林斯的胁迫能够成功,为什么斯巴达要答应科林斯的要求。 修昔底德的叙述揭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希腊世界的特殊国际政治格局——同盟政治。修昔底德在介绍雅典兴起的时候就提到了政治同盟,当时希腊世界大多数的外交行为都是在同盟的基础上实施的,很少有城邦对城邦的,即使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雅典与科林斯的冲突,其实也有很多盟国参与,尤其是科林斯一方。当时站在科林斯一方的有麦伽拉、基法伦尼亚、厄庇道鲁斯、赫尔米奥涅、特洛伊曾、留卡斯、安布拉吉亚、底比斯、弗留斯、厄利斯、阿纳克托利昂、厄基纳等十余个(20),它们俨然组成了一个小同盟。当时的希腊世界除了极少数大城邦,几乎没有一个城邦能独自站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同盟成为认识古希腊外交不可忽视的环节。 同盟有同盟特殊的价值,也有自身运作的逻辑。同盟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所有的成员国带来额外的利益,我们可以称之为“同盟红利”,尤其是盟主从总红利中分得的份额更大,因此它们更看重这份红利。在同盟红利的诱惑之下,几乎每个成员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维护同盟的存在和发展。具体到斯巴达和科林斯,科林斯本来属于伯罗奔尼撒同盟,科林斯自己又组建了一个不甚严密的同盟,它的盟友也属于伯罗奔尼撒同盟。当科林斯威胁要退出同盟时,斯巴达看到的不仅是科林斯一个城邦,而是处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北部的一批城邦集体退出。这对斯巴达的利益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伯罗奔尼撒同盟对斯巴达的利益首先表现在维护斯巴达人在国内的统治地位,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成员国主要分布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斯巴达则是该岛最大的城邦,约占全岛面积的五分之二。这些同盟成员大多成为了斯巴达的邻国,这些邻国在加入伯罗奔尼撒同盟时就承诺拒绝接纳来自斯巴达的逃亡黑劳士,也不得支持黑劳士起义。(21)黑劳士是斯巴达的主要劳动阶层,卡特里奇说黑劳士制度是斯巴达国家的基础。(22)科林斯是斯巴达的北部邻居,麦伽拉又是科林斯的北部邻居。一旦它们投靠雅典,那么雅典的势力将直抵斯巴达边境,同时雅典对中部希腊的控制将越过麦伽拉的中间阻隔,直抵亚得里亚海。因此,斯巴达对科林斯退出伯罗奔尼撒同盟极为担忧。 综上所述,修昔底德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原因其实有一个较为详细而复杂的分析。这个原因包括了若干层次,最根本的原因是雅典的兴起,中层原因是雅典和科林斯的矛盾,直接原因则是雅典和斯巴达的冲突,伯罗奔尼撒战争则是直接原因的结果。这里要注意:(1)在根本原因层次,修昔底德笔下的雅典兴起其实包含了雅典称霸,雅典兴起在海上,兴起之后又在希腊本土谋取霸权,本土称霸是雅典与科林斯矛盾的关键。(2)雅典和科林斯的矛盾是如何转变成雅典和斯巴达的矛盾的。这两个矛盾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并存的,不同的是雅典和斯巴达在一段时间内很好地管控了矛盾,而雅典和科林斯却没有能管控好矛盾。于是,后者不断发酵,促使前一矛盾不断加剧,而这个发酵机制则是同盟政治。同盟政治不断抵消雅典和斯巴达对矛盾的管控,并最终导致矛盾失控,引发战争。(3)修昔底德鉴于后文更全面的介绍,他在第二十三章的概括对整个原因的叙述做了简化,抓住了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省去了中层原因和中层原因的转换,或者说这个原因比较复杂,他留给读者自己在阅读下文中去总结。因此,我们在认识修昔底德对伯战原因的分析时不可忽视这个中层矛盾,必须基于这一基础来认识修昔底德对战争原因所做的总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