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围绕战争观的内涵学术界现存不同的观点,詹姆斯·多尔蒂和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合著的《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从理论上对不同的战争认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和梳理。此外,新近比较重要的著作有大卫·巴拉什的《积极和平:和平与冲突研究》(南京出版社2007年)、小约瑟夫·奈的《理解国际冲突与合作: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理查德·内德·勒博的《国家为何而战?过去与未来的战争动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约翰·基根的《战争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雷蒙·阿隆的《和平与战争:国际关系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等,它们分别从和平学、国际冲突研究、战争理论、战争史、国际关系理论等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战争的见解。 ②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卷,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第26页。也有学者通过核对德文版指出英文译文不准确,其真实含义是“战争不是政策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而是“政治交往混合以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参见约翰·基根:《战争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页。 ③有关一战人员伤亡的统计数字并不相同。参见托马斯·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418页;马丁·吉尔伯特:《二十世纪世界史》第1卷下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87页;帕尔默:《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第17页。 ④1889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议员大会和世界和平大会是大战前最重要的国际和平活动。其间奥匈帝国女作家、和平运动的先驱贝莎冯苏特纳的反战长篇小说《放下武器》出版,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被称作是一部“值得景仰的杰作”。” ⑤Martin Ceadel.Pacifism in Britain,1914-1945:the Defining of a Faith.London:Clarendon Press,1980,p.171. ⑥特尔福德·泰勒:《慕尼黑:和平的代价》上,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314~315页。 ⑦迈克尔·沃尔泽:《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通过历史实例的道德论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l~2页。 ⑧该书1977年问世后,不断修订完善,分别在1992、2000年、2006年出版了第2、3和第4版,中译本是根据2006年第4版译出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⑨迈克尔·沃尔泽:《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通过历史实例的道德论证》,第27页。 ⑩迈克尔·沃尔泽:《论战争》,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页。 (11)罗纳德·w.克拉克:《罗素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470页。 (12)克劳斯·费舍尔:《德国反犹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页。 (1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4页。 (14)Bernard Brody.The Absolute Weapon:Atomic Power and World Order.New York:Harcourt,1946. (15)麦乔治·邦迪:《美国核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70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