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近代史 >

美国殖民统治时期菲律宾的华文教育(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世界历史》2014年第3期 姜兴山 参加讨论

    二、华文教育的繁荣发展
    美国殖民统治菲律宾时期,华侨生存环境大为改善,华侨社会规模不断扩大。伴随华侨经济迅速崛起和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呼唤,华侨“徒恃19世纪式勤俭能力,诚难竞存于新民发扬之市场,抱有远大眼光者,知欲保存华侨商业上势力。其唯一急务,在于振兴教育”。[25]于是,在华侨社会慈善组织、教育协会和宗亲会的推动下,华侨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创立。此外,促使华文教育的快速发展还有以下几种客观因素:
    (一)华侨人数的激增
    美国占领菲律宾时,分布在群岛各地的华侨人数已达1.7万人。虽然美国殖民当局对移居菲岛的华侨严加限制,但施行的“’702号移民法”还是允许华侨商人的家眷移居菲律宾。[26]许多青少年以华商子女身份来到菲律宾,华侨家庭日渐增多,让子女接受华文教育自然成为这些华侨家庭的迫切要求。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许多中菲混合家庭,也要求他们的子女接受华文教育。那些从中国来菲的青少年,为适应就业及商业竞争的需要,也更加渴望学习新知识,这对华侨社会教育事业提出了新要求。辛亥革命后,对大量要求入学的华侨青少年来说,解决教育问题是当务之急。“在当时华童已源源入口,父兄皆驰逐商场,何暇严为督责,始基未固,一染纷华,则放浪形骸,无所不至,莫怪老成人常发江河日下,极盛难继之叹”[27]。这段话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的情景。
    随着华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菲律宾各地陆续创立了华侨学校。1903年,华侨人口有41,035人,其中,马尼拉为2.3万人。1900—1910年间,菲律宾的私立学校也逐渐增多,为监督私立学校,殖民政府颁布了“第1459号法案”(Act No.1459)。1913年,美国殖民当局承认的私立学校有30所。[28]1914年,菲殖民政府放宽入境条件,允许华侨在中国的子弟来到菲岛承袭父兄家业,华侨学童人数逐年增加,仅中西学堂一所华侨学校已无法容纳更多学生入学。为此,各类华侨学校纷纷成立,包括男校、女校,中学职校,由教会、社团、侨商分别出资创办。各类华侨学校的兴办,可谓是此期间华侨教育的一次重要跨越。
    华侨对创办学校有极大的热情,就连华侨人数不多的小城镇,也可见到华侨学校,体现出华侨对子女教育的重视。1939年,菲律宾自治政府进行户口调查,全菲华侨人口逾11.7万人。马尼拉和黎刹省的华侨人数比1933年统计时增加了1/3,其他各区约增3/5。受此影响,学生人数也在此期迅猛增加,由原来1万人增至2.1万人。[29]
    (二)华侨经济的提升
    美国统治菲律宾时期,推行“美菲自由贸易”政策,大量美国商品向菲律宾市场倾销,菲律宾的农产品也销往美国,双边贸易促进了两国经济发展。美国为垄断菲律宾贸易,扶助其发展农业和海陆交通运输业,设立银行信贷机制等,这些措施也有效地促进了菲律宾生产和商业领域的发展,也为华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华侨凭借积累的商贸经验和掌握的生产技能,再加上勤奋创业的奋斗精神,在商业领域取得很大成就。在美国经济的带动下,菲律宾经济也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这种形势也促使华侨增加投资,并在农业和航运业等领域有了较快的发展。[30]
    为迎合菲律宾人民提高经济地位的愿望,美国殖民者虽然频繁出台菲化法案,排斥华侨在菲律宾从事商业经济,对华侨商人造成了重大的打击。但是,殖民当局鼓励华侨从事进出口、制造业和金融业等菲律宾薄弱经济领域,也促成了以商业为主的华侨大规模进入以工业为主的新型行业。这在无形中促成了华侨商业的转型,在工业领域异军突起,华侨社会也造就了经济的繁荣,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到菲律宾独立时,菲律宾的华侨资本在菲总贸易额中占33.51%;而在同年,美国资本占33.59%,菲律宾人资本占22.7%。[31]
    随着菲律宾华侨经济地位的巩固,他们进而寻求获得菲律宾社会对他们基本权益的尊重和保障,也带动了华侨以中华文化为根的意识。尽管身处异乡,但华侨的宗亲观念和落叶归根思想始终在他们的意识深处居于支配地位。不仅如此,当他们因身居异域而遭到殖民政府的歧视时,他们热爱祖国和民族的心理更加强烈。他们尤其担心自己的后代“数典忘祖”,因而,在华侨社会中形成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高度共识。所以,华侨社会兴办教育、创办华侨学校蔚然成风。随着华侨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菲律宾华文教育也出现了较为鲜明的商业化倾向。有许多经济实力的商人把办学作为一种投资方式,这种投资在效益上虽不能立竿见影,但投资教育能提高自身的名声和信誉,从长远角度看能对自己的事业产生有利的影响,无论动机如何,对于华文教育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在这些力量的推动下,华文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华侨教育协会的推动
    辛亥革命时期,菲律宾华侨有感于振兴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受菲律宾人重视教育的影响,将扩充华侨学校视为侨社发展的当务之急。学校教育在华侨社会属于慈善事业,隶属于善举公所管辖,经费亦由其调拨和发放。1912年、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相继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奠定了中华民国的学校体制,成为新式学校教育的法制基础,海外华侨学校也主要参照这些学制办学。
    1914年12月13日,为了推动华侨教育的发展,解决华侨学校办学经费不足问题,马尼拉华侨各界决定成立菲华教育协会。中国驻菲律宾领事馆推举陈迎来、施光铭、陈清源等63人为教育会董事,成立了菲华教育协会。该会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华侨开办学校,有效利用附捐来扶持教育,解决教育经费靠商人认捐的不稳定状态。具体做法是按华商营业额来承担教育经费,人人都有发展华文教育事业的责任,并且华侨教育附捐由马尼拉税务部门代收。
    菲华教育协会不仅提供马尼拉华侨学校的办学经费,也推进群岛各地的华侨教育。协会设立董事局,专门审定华校各项开支,规划教育协会的发展,聘请该会及各校人员评定工作人员的薪金等事宜。协会还设有学务部,以所属学校校长为成员,专门负责学校改革事宜及审定教员资格。[32]菲华教育协会的成立,使菲律宾华文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组织制度保证。在协会的支持下,一些华侨学校相继创立。1915年,在教育协会推动下,中西学校申请注册获美国殖民政府的承认,这是美国殖民统治下核准立案的第一所外侨学校。1917年,教育附捐制度施行后,菲律宾华侨商人缴费极为顺利。1920年,附捐税改抽4%,同样按原方式收缴。1923年,政府营业税高涨,附捐改降为3%。马尼拉华侨各学校,除华侨女校为圣公会经办外,其余都先后请求隶属教育协会来管理,由其负监督收支及用人行政责任。[33]1917年普智阅书报社创办的普智学校,1919年闽商会馆创设的闽商学校,华侨工人联合会创设的华侨公学,都由教育协会负监督和行政之责。同年,美国圣公会创办了华侨女学。1925年天主教创办了华侨钦正中学。
    1926年,菲华教育协会更名为华侨教育委员会。同年,中华民国政府通令规定所有华侨学校改用官方媒体“国语”教学。[34]华文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也影响到马尼拉之外的“山顶州府”,那里的华侨社会也相继设立华侨学校,为其子弟普及教育。在推进群岛各地的华侨教育工作方面,华侨教育委员会倡议各地华侨对兴办华侨学校给予支持和捐助,并赢得华侨社会的普遍响应。
    (四)华文教育的繁荣
    1912年2月,怡朗(Lloilo)创立了中华实业学校,这是菲律宾创建的第二所华侨学校,后来该校与尚实学校合并更名为怡朗华商学校。1915年9月,宿务((Cebu)正式创办中华学校,这是在菲律宾开办的第三所华侨学校,当时只有学生五十余人,以后学生逐年增加,办学经费皆由华侨社会捐助。
    1917年,殖民当局立法委员会通过了“2706号法案”,加强对私立学校的监督和管理,促进菲律宾私立教育的发展。[35]受此影响,华侨学校发展也十分迅速。至1925年,菲律宾增设普智、溪仔婆中西分校、圣公会、爱国、闽商、华侨工学、三民、尚螺、侨中、粤侨公学、百阁11所华侨学校。而马尼拉华侨学校也增至9所,致使高小毕业生日逐渐增多,回国升学存在诸多不便。为此,1923年6月,教育协会创设了第一所华侨中学,以满足华侨子弟学习的需求。1926年,百阁学校改为第三小学第二分校,专办夜校;溪仔婆改为第三小学第一分校。华侨各校所收学费都上缴教育委员会,再由其依照预算逐月发放各校,不足部分另设营业附捐制度予以弥补。在其营业税中,加抽2%为教育附捐,并请菲律宾税务局代收。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马尼拉、怡朗两地分别创设中山学校。从此之后,菲岛的华侨学校加速发展,尤其是在外省“山顶州府”的华文教育事业更显示出方兴未艾之势。至1928年,各区华侨人口均显著增加,侨校也顺势发展。至1935年,设有华侨学校的城市增至51所,遍及巴拉望以外的全菲各地区。除怡朗尚实合并外,外埠华侨学校已增至56所。其中,增办初中部的学校有宿务中学、怡朗华商、古岛中华、苏洛当仁、宿务中山5所学校。专办初小的学校有15所,附设夜校的学校10所,各校均英、汉课程兼授。学生人数以宿务、怡朗、贺洛、三宝颜、阿巴里、纳卯6埠为多,其余均在百数以下;不到30名学生的学校有20所,学生总数约四千余名。[36]马尼拉增办中山、钦正、青年、工余、中华、猛醒、民生、巴西、曙光、南洋、义德、平民、红光13所学校。至此,马尼拉华侨学校已达23所,全菲华侨学校则有80所之多。[37]
    1928年,世界经济萧条,菲律宾华侨经济也遭受打击,教育捐款逐年减少,华侨学校出现人不敷出的情况。1932年6月,为节省经费开支,部分华侨学校取消了分校。教育会虽设法筹募特捐、增加学费、减低教员薪金,但仍无法筹足资金,最后以发行筹捐券来渡过难关。至1934年3月,华侨教育协会不仅偿还了所欠债务,而且还有盈余。至1935年,除中西、侨中两所学校仍由教育协会经办外,其余各华侨学校都自行经营。在此期间,马尼拉增办了华侨中学、圣公会女校、第一女校、南洋公学、平民学校5所初中和高中学校。根据马尼拉商会统计的学生人数,中西学校最多,学生1026人,依次为普智698人、一女458人、圣公会321人、中山316人等,全菲的华侨学生有1万人之多。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大批知识分子、学者和学生来到菲律宾避难,他们充实了华文教育的师资队伍,造就了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兴盛时期”。[38]由于中国来菲律宾的学生日渐增多,菲律宾各大城市和地区侨校纷纷增设初中部,或创办完全中学,扩建校舍以适应华侨教育的迫切需求。菲岛的华文教育反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1940年菲律宾华侨学校增加到124所,有华侨的聚居的地方就有设立华侨学校,尤其是中等教育可谓此期一大特色。[39]至1941年,菲律宾群岛的经济、文化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华侨学校也达到最繁荣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菲律宾,所有华侨学校被关闭,许多教育工作者被杀害,华文教育遭受严重摧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