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简报是报道考古发现的主要形式,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考古发掘成果,是考古工作者获取考古信息,研究考古学文化最重要参考资料。但目前说来,考古发掘简报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值得注意,即时效性差。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时间缺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配合城市建设而进行的田野考古发掘的任务十分繁重,占用了考古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人员缺乏 不管是绘图、照相还是拓片都是简报的重要内容,其质量如何直接关乎简报的质量,要做好这些工作都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目前各考古单位相关人才相对缺乏。 经费缺乏 尽管在配合基本建设时收取了一定的考古发掘费用,但在田野考古结束之后所剩无几,后期整理时捉襟见肘。而随着时代发展,考古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展这些工作如动植物分析、病毒分析、微痕分析、金属相分析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同时延长了整理时间。 版面缺乏 初步统计我国目前专业性的考古杂志有《考古》《考古学报》《文物》《江汉考古》《考古与文物》《华夏考古》《中原文物》《北方文物》等十几家左右,以双月刊和季刊为主,造成相当数量的简报稿件积压。 此外田野考古发掘和室内整理工作存在脱节是影响室内整理的重要因素。考古工作者比较注重制定田野考古发掘的计划,而对室内整理工作计划比较忽视。田野工作结束之后,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整理工作只能一推再推,最后不了了之。此外,发掘资料的积压在考古界并不少见,甚至有的工作者退休以后,手中还有发掘资料没有整理发表。 发掘简报作为简报的一种,虽然在时间上没有新闻要求那么的严格,但如果长期积压会产生很多问题:一方面可能造成资料的散佚或损坏。特别是一些用纸质材料记录的,很容易出现字迹褪色、纸张粘连、虫蚁蛀蚀等问题;一方面业界不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影响考古学研究;另一方面室内整理工作的滞后会导致文物闲置,不能移交博物馆进行展览,不利于公众参观和欣赏。而且考古学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发掘是当时考古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反映,如果不能及时将有关成果公布开来,也不利于考古学的进步。 及时将考古发掘成果以简报等形式报道出来,是每个考古工作者的应尽职责。实际上,如果安排有序,计划周详,一般在田野考古结束一到两年的时间,简报是能够编写完成的。要在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注重人才培训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从田野考古发掘到室内整理及发表出版的制度。目前指导我国考古工作的是上世纪80 年代出版的《考古工作手册》和2009 年版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二者是技术规范和方法规范,而不是制度规范;只对田野工作进行规范,而对室内整理等后期工作缺乏规范。 二是建立考古工作的考评机制,要对每年的田野考古发掘,从立项、申请、发掘、室内整理、编辑出版各个环节进行考评监管。田野发掘、室内研究整理、发表出版是一项考古工作完整的过程,只有资料真正以简报、专著等形式出现,才能说整个工作告一段落。 三是要加强管理。考古学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严谨和细心。加强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提升考古在公众的印象,改变考古工作者土、傻和古板的形象。 四是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各种技能人才是室内整理的主力军,要采取措施切实提高技能水平。在本文撰写之际,欣闻国家文物局将继2016 年后再次举办考古绘图培训班,说明技能人才的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已采取措施加以改善,技能人才缺乏的局面有望改变。(作者单位: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