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埃利亚斯·何塞·帕尔蒂,Elías José Palti,阿根廷史学家,历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997;哈佛大学国际史博士后,现任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和国立基尔梅斯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阿根廷国家科技研究委员会研究员,其关于西方现代政治思想起源的研究将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Email:eliaspalti@gmail.com。 译 者:杨光烁,美国西北大学博士。 约翰·波考克在《德行、商业和历史》的开篇,就指出了当代西方学界在政治思想领域的深刻变化,并将之比为一场“理论革命”(Pocock 1991,pp.1-2)。然而,波考克对这场“理论革命”的定义却常遭误解,不少新兴理论家也只是在借机操弄术语上的戏法,而忽视了这场学科变革的真谛。比如,所谓“新思想史家”,便不过是在抛弃“自由主义观念”和“共和主义观念”的标签后,又转而高谈起“自由主义语言”和“共和主义语言”而已。藉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以“观念史”(history of ideas)为代表的一些陈旧的史学方法仍死而不僵,在当今学界占据一席之地。最具代表性的症结之一,即是鼓吹变革者也终于操起他们在理论上极力反对的故伎,而又不免犯下自己所深恶的以今度古、时序混乱的流弊。这种问题的出现,显然不能归结为某种单纯的误解;正相反,它们反映了所谓“新政治思想史”在理论框架上的含混,尤其是其方法论上的游移不定及其研究目的与理念上的自相矛盾。 本文旨在明确区分新旧政治思想史——即所谓“新政治思想史”(new politico-intellectual history)和“旧政治观念史”(old history of political ideas),从而拓展我们的理论视野,认识到观念(即话语所指代的内容)不过是复杂而多层的符号现实(symbolic reality)中的表层部分。必须承认,时下流行的几个学派都尚未对此做出完备的回应。我们的理论梳理,建立在三大源头各异却不乏通性的学术传统——英国剑桥学派、德国概念史学派和法国政治概念史学派——之上。尽管三大传统共享相同的理论空间,但正由于它们彼此间缺乏沟通互动,导致了前述的理论困境。本文目的之二,是融通三家之道,厘清思想史与观念史之分,以启治史之新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