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将national security state译为“国家安全国家”,非为最佳,而属于取“最不坏者”。一个译名中出现两个含义不等同的“国家”,不合汉语构词法习惯。有师辈学者曾建议笔者选用“政府”、“政体”、“体制”等对译state。实际上,笔者数年前的一篇文章中也曾用“国家安全体制”的译法[牛可:《国家安全体制与冷战知识分子》:《二十一世纪》(香港)2003年10月号,第28~4l页]。但上述几个词的含义与state均有显著差别,不及“国家”准确;而national security之译为“国家安全”,已成通例。再者,这个概念的一个学术意义正在于其与“国家构建”问题的关联,就此可与“福利国家”和“管理型国家”等并称。所以,再三权衡之后,为求准确和学术史方面的合理性,仍作此译。 ②有代表性的一例是,约翰·加迪斯对美国冷战战略的考察完全集中于其对外的方面。约翰·加迪斯著,时殷弘等译:《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该书原著出版于1982年。 ③沃尔特·拉费伯:《美国、俄国与冷战(1945~2006)》(Walter LaFeber, America, Russia, and the Cold War, 1945~2006),第10版,波士顿:麦克格劳—希尔2008年版。 ④查尔斯·蒂利:《对欧洲国家构建的反思》(Charles Tilly, "Refi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tate Making"),蒂利编:《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42页。相关综述参见:贾恩弗兰科·波齐:《国家形成理论》,凯特·纳什、阿兰·斯科特主编,李雪等译:《布莱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04页。 ⑤威廉·H.麦克尼尔:《追求权力: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武装力量和社会》(William H. McNeil, The Pursuit of Power: Technology, Armed Forces, and Society since A. D.1000),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⑥法利德·扎卡利亚:《从财富到权力:美国世界角色之非同寻常的起源》(Fareed Zakaria, From Wealth to Power: The Unusual Origins of America's World Role),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⑦杰里尔·罗赛蒂著,周启朋、傅耀祖译:《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罗杰·希尔斯曼等著,曹大鹏译:《防务与外交决策中的政治:概念模式与官僚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布鲁斯特·C丹尼:《从整体考察美国对外政策》(Brewster C. Denny, Seeing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Whole),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⑧《美国政治学评论》(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和《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年鉴》(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都曾组织有关专题研讨。详见:《国防和民主社会研讨会》,《美国政治学评论》("National Defense and Democratic Society: A Symposium,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第43卷(1949年6月号);《军人政府》,《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年鉴》("Military Government,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第267卷(1950年1月号);《寻求国家安全》,《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年鉴》("Search for National Security,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第278卷(1951年11月号)。 ⑨美国参议院政府运作委员会国家政策机构小组委员会:《国家安全组织》(Subcommittee on National Policy Machinery of Committee on Government Operations, U. S. Senate, Organizing for National Security),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61年印行;杰克逊分委员会下有关研究的一个精编文集为:亨利·M.杰克逊编:《国家安全委员会:杰克逊小组委员会关于总统层级决策的文件》(Henry M. Jackson, ed.,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Jackson Subcommittee Papers on Policy~ Makingdr the Presidential Level),纽约:弗雷德里克·A·普雷杰出版社1965年版。 ⑩盖伊·奥克斯:《幻想中的战争:公民防务与美国冷战文化》(Guy Oakes, The Imaginary War: Civil Defense and American Cold War Culture),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安德鲁·D·格罗斯曼:《为冷战做准备:美国的国内战线动员、国家扩张和公民防务(1946~1954)》(Andrew D.Grossman, "Preparing for Cold War: Home Front Mobilization, State Expansion and Civil Defens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46~1954",社会研究新学院博士学位论文(1996年);迈克尔·克雷格:《掩蔽下的社会:美国的公民防务(1945~1963)》(Michael Kregg, "Sheltering Society: Civil Defense in the United States,1945~1963"),得克萨斯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11)例如,一个批判色彩很强,旨在揭露“国家安全国家”的反民主特性的历史文献汇编是:阿森·G.西奥哈里斯编:《杜鲁门总统任期:帝王式总统权和国家安全国家的起源》(Athan G. Theoharis, ed., The Truman Presidency: The Origins of the Imperial Presidency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ate),纽约州斯坦福维尔:厄尔·M.科尔曼1979年版。 (12)丹尼尔·耶尔金:《破碎的和平:冷战的起源与国家安全国家》(Daniel Yergin, Shattered Peace: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ate),波士顿:霍顿·米福林1977年版。 (13)小亚瑟·M.施莱辛格:《帝王式总统权》(Arthur M. Schlesinger, Jr., The Imperial Presidency),波士顿:霍顿·米福林1973年版;《战争与美国总统权》(Arthur M. Schlesinger, Jr., War and American Presidency),纽约:W.W.诺顿2000年版。 (14)厄内斯特·梅:《美国政治军事咨议体系的演变》,《政治学季刊》(Ernest May,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Military Consultation in the United Srate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第70卷(1955年6月),第161~180页;厄内斯特·梅:《作为冷战遗产的美国政府》(May, "The U.S.Government, a Legacy of the Cold War"),迈克尔·霍根编:《冷战的终结:意义与影响》(Michael Hogan, e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ts Meaning and Implication),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7~228页。 (15)梅尔文·P.莱夫勒:《新路径、旧解释与研究视野的重建(主席演讲)》,《外交史》(Melvyn P. Leffler, "New Approaches, Old Interpretations, and Prospective Reconfigurations", Presidential Address, Diplomatic History)第19卷(1995年春季号),第173~196页;文安立:《新国际冷战史:三个(可能的)范式》,《外交史》[Odd Arne Westad, "The New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Cold War: Three(Possible)Paradigms," Diplomatic History]第24卷(2000年秋季号),第551~564页。 (16)彼得·伊文思、D.鲁伊奇梅尔、希达·斯考克波尔编:《重新探究国家》(Peter Evans, D.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7)迈克尔·J.霍根:《合作主义》(Michael J. Hogan, "Corporatism"),霍根、托马斯·G.佩特森编:《解释美国对外关系史》(Michael J. Hogan and Thomas G. Paterson, ed., Explaining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第2版,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148页。“合作主义”流派关注“国家构建”问题的典型例子之一是:艾米丽·罗森伯格:《传播美国梦:美国的经济和文化扩张(1890~1945)》(Emily Rosenberg, Spreading American Dream: America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pansion,1890~1945),纽约:希尔&王1982年版。 (18)迈克尔·霍根:《铁十字:哈里·S.杜鲁门和国家安全国家的起源(1945~1954)》(Michael Hogan, A Cross of Iron: Harry S. Truma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ate,1945~1954),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关于冷战和美国国内政治发展的关系的研究动向述评,详见:安德鲁·D.格罗斯曼:《早期冷战与美国政治发展:对近期研究的反思》,《政治、文化租社会国际杂志》(Andrew D Grossman, "The Early Cold War and Ametic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Reflections on Recent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tety)第15卷(2002年春季号),第471~483页。 (19)较近期的著述如:戴维·加布伦斯基:《国家安全国家的状态》,《参量》(David Jablonsky, "The State of National Security State," Parameters)2002~2003年冬季号,第4~20页;安娜·卡斯藤·尼尔森:《国家安全国家:无所不在和无休止的演进》(Anna Kasten Nelson, "The Evolution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ate: Ubiqultous and Endless"),安德鲁·巴塞维奇:《漫长的战争:二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史新探》(Andrew J, Bacevich, ed., The Long War: A New History of U. 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since World War II),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5~301页。 (20)梅尔文·莱夫勒:《权力的优势:国家安全、杜鲁门政府和冷战》(Melvyn P. Leffler, A Preponderance of Power: National Security, the Truma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old War),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对“国家安全”作为一种研究路径的解说,见莱夫勒:《国家安全》(Leffler, "National Security"),霍根、佩特森编:《解释美国对外关系史》,第123~136页。 (21)相关研究综述可参见:马克·索洛维:《引言——冷战时期的科学和国家:模糊了的边界和有争议的遗产》《科学的社会研究》(Mark Solovey, "Introduction: Science and thc State during the Cold War: Blurred Boundaries and a Contested Legacy,"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c)第31卷(2001年4月号);乔尔·伊萨克斯:《冷战时期美国的人文科学》,《历史学杂志》(Joel Issac, "The Human Sciences in Cold War America," The Historical Journal)第50卷(2007年第3期),第725~746页。关于美国国家对社会科学进行动员和利用,参见:雷迅马著,牛可译:《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特别是第73~96页;乔伊·伊丽莎白·罗德:“社会科学家的战争”:《冷战国家里的专家知识》(Joy Elizabeth Rohde, "'The Social Scientists' War': Expertise in A Cold War Nation"),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2)扎卡利亚:《从财富到权力》,第181、184页。 (23)厄内斯特·梅:《作为冷战遗产的美国政府》,第218页。 (24)罗德里·杰弗里斯—琼斯:《中央情报局和美国民主》(Rhodri Jeffereys-Jones, The CIA and American Democracy),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3页;杰弗里·里奇尔森:《美国情报共同体》(Jeffrey T. Richelson, 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第3版,鲍尔德:西景出版社1995年版,第9~10页。 (25)关于“军种战争”的详细叙述,参见:保罗·Y.哈蒙德:《国防组织:20世纪美国军事体制》(Paul Y. Hammond, Organizing for Defense: The American Military Establish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07~226页;关于当事人的记述,参见:沃尔特·米利斯编:《福莱斯特尔日记》(Walter Millis, ed., Forrestal Dairies),纽约:维金出版社1951年版,第145~149、160~165页。 (26)《福莱斯特尔日记》,第61~63页;杰弗里·多瓦特:《埃伯斯塔特和福莱斯特尔:国家安全伙伴(1909~1949)》(Jeffery Dorwart, Eberstadt and Forrestal: A National Security Partnership, 1909~1949),得克萨斯学院站: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2~93页。 (27)《就陆军部、海军部的一体化及战后国家安全组织致海军部长詹姆斯·福莱斯特尔报告》(Report to Hon. James Forrestal, Secretary of the Navy on Unification of the War and Navy Departments and Postwar Organization for National Security, October 22,1945, Printed for the use of the Committee on Naval Affairs, United States Senate),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5年印行。以下称《埃伯斯塔特报告》(Eberstadt Report)。关于上文提到的日期,见: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60页;《埃伯斯塔特和福莱斯特尔》,第109页。 (28)《埃伯斯塔特报告》,第6页;霍根:《铁十字》,第33~34页。 (29)《埃伯斯塔特报告》,第6~14页。 (30)《埃伯斯塔特报告》反对军事组织一体化,尤其反对德国式的总参谋部,其立论依据正是维护文官控制军队原则,而这正是报告一再申述的主题之一。《埃伯斯塔特报告》,第15、35~36、84页。 (31)米利斯编:《福莱斯特尔日记》,第162页;多瓦特:《埃伯斯塔特和福莱斯特尔》,第110页。《埃伯斯塔特报告》的具体建议篇幅仅有14页,但其讨论和研究部分达200多页。 (32)阿尔弗雷德·D.桑德尔:《杜鲁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1945~1947)》,《美国历史杂志》(Alfred D. Sander, "Truman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1947~1947,"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第59卷(1972年9月号),第374~375页。 (33)《埃伯斯塔特和福莱斯特尔》,第126~127页;阿米·B. 泽加特:《设计缺陷:中央情报局、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演进》(Amy B. Zegart, Flawed by Design: The Evolution of the CIA, JCS, and NSC),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 (34)多瓦特:《埃伯斯塔特和福莱斯特尔》,第145页。 (35)文本见:Academic Source Premier数据库("National Security Act of 1947")。 (36)中文文献中通常将1947年《国家安全法》至1949年建立国防部这段时间的Secretary of Defense也译为“国防部长”,应属不确。在此期间尚无国防部,何来“国防部长”? (37)此时尚未设“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一职。 (38)战争中建立的“战略情报局”于1945年11月解散;中央情报组于1946年2月由杜鲁门下令成立,《国家安全法》将其人员、资产和档案全部移交中央情报局。 (39)约翰·米利特:《美国公共事务中的国家安全》,《美国政治学评论》(John D. Millett, "I. National Security in American Public Affair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c Review)第43卷(1949年6月号),第530~531页;威廉·弗雷伊:《国家军事体制》,《美国政治学评论》(William Frye, "The National Military Establishment,"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第43卷(1949年6月号),第543~555页。 (40)全名为Commission on Organization of the Executive Branch of the Government,又称为第一届胡佛委员会,以与1953年的第二届胡佛委员会相区别。关于第一届胡佛委员会,参见:佩里·E.阿诺德:《第一节胡佛委员会和管理型总统权》,《政治杂志》(Peri E. Arnold,"The First Hoover Commission and the Managerial Presidency," The Journal of Politics)第38卷(1976年2月号),第46~70页。 (41)《国家安全组织:行政部门组织专门委员会致国会报告,1949年2月》(The National Security Organization: A Report to the Congress by the Commission on Organization of the Executive Branch of the Government, February 1949),华盛顿:政府印刷局1949年印行。关于当时学界和政界人士的相关讨论,见《美国政治学评论》组织的专题研讨——“国防和民主社会讨论会”("National Defense and Democratic Society: A Symposium")。有关讨论情况载于《美国政治学评论》(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第43卷(1949年6月号)。 (42)爱德华·米德·厄尔编:《联邦党人文集》(The Federalist, Edward Meade Earle, ed.),纽约:现代图书馆1937年版,第32、204页。 (43)《埃伯斯塔特报告》,第51~52页。 (44)著名政治学家厄尔(Edward Mead Earle)于194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召集的一次以“国家安全”为题旨的会议,讨论军事政策和外交政策的关系,被认为对“国家安全”理念的传播有特殊意义。耶尔金:《破碎的和平》,第194、450~451页。 (45)阿尔弗雷德·桑德尔:《杜鲁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第375页;罗伯特·卡夫:《费迪南德·埃伯斯塔特、国家安全资源委员会和对一体化国防动员计划的寻求(1947~1948)》,《公共历史学家》(Robert Cuff,"Ferdinand Eberstadt, the National Security Resources Board and the Search for Integrated Mobilization Planning,1947~1948, "The Public Historian)第7卷(1985年秋季号),第41页;《福莱斯特尔日记》,第163页,第167页。 (46)耶尔金:《破碎的和平》,第193~194页;相关讨论另见:加布伦斯基:《国家安全国家的状态》,第3~4页。 (47)扎卡利亚:《从财富到权力》,第26页。 (48)厄内斯特·梅:《美国历史上的国家安全》(Ernest R. May, "National security in American History"),格雷厄姆·艾利森、格里高利·特雷沃顿编:《对美国安全的再思考:走出冷战,走向世界新秩序》(Graham Allison and Gregory F. Treverton, eds., Rethinking America's Security: Beyond Cold War to a New World Order),纽约:W.W.诺顿1992年版,第94~106页。 (49)《埃伯斯塔特报告》,第17页。 (50)耶尔金:《破碎的和平》,第194页。 (51)桑德尔:《杜鲁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第377页。 (52)西德尼·索尔斯:《国家安全政策的规划》,《美国政治学评论》(Sidney W. Souers, "II.Policy Formulation for National Securit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第43卷(1949年6月号),第535页。 (53)耶尔金:《破碎的和平》,第219页。 (54)当时有代表性的学界对总体战的讨论,见1942年《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院年鉴》(Annals of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组织的专题研讨“为总体战而组织”(Organizing for Total War),第220卷(1942年3月号)。对总体战问题的经典论述,可见:汉斯·摩根索著,卢明华等译:《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464~489页。该书首版于1948年。 (55)《埃伯斯塔特报告》,第18~20页。 (56)莱夫勒:《国家安全》,第123~125页。 (57)肯尼斯·A.奥斯古德:《总体冷战:美国在“自由世界”的宣传(1953~1960)》(Kenneth A. Osgood, ' Total Cold War: U. S. Propaganda in the "Free World, 1953~1960"),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58)亨利·杰克逊:《主要问题》(Henry Jackson, "Major Problems"),杰克逊主编:《国家安全委员会》,第3页。 (59)如1949年夏开始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下设“内部安全跨部委员会”(Interdepartmental Committee on Internal Security)。 (60)牛可:《自由国际主义与第三世界~美国现代化理论兴起的历史透视》,《美国研究》2007年第1期,第39~47页。 (61)文安立:《全球冷战: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我们时代的形成》(Odd Arne Westad, The Global Cold War: Third World Interventions and the Making of Our Times),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2)阿隆·弗雷德伯格:《在堡垒国家的阴影下:美国的反国家主义及其大战略》(Aaron L. Friedberg, In the Shadow of Garrison State: America'sAnti-Statismand Its Grand Strategy),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2~66页;《为什么美国没有变成堡垒国家?》,《国际安全》(Aaron Friedberg, "Why didn't the United States Become a Garrison State?" International Security)第16卷(1992春季号),第134~135页。 (63)卡夫:《费迪南德·埃伯斯塔特、国家安全资源委员会和对一体化国防动员计划的寻求(1947~1948)》,第37~52页。 (64)阿隆·弗雷德伯格:《为什么美国没有变成堡垒国家?》,第129~132页;《在堡垒国家的阴影下》,第199~295页。 (65)保罗·A.C.考伊斯廷南:《军事—工业复合体》(Paul A. C. Koistinen,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斯坦利·L.库特勒主编:《美国历史词典》(Stanley I. Kutler, ed. in chief, Dictionary of American History),第3版,纽约:汤姆森—盖尔2003年版;第376~378页。 (66)关于战后最初由学者和政府官员对普遍军训制度的讨论,见当年《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院年鉴》(Annals ofAmerican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组织的专辑(Universal Military Training and National Security)下的多篇文章,第241卷(1945年9月号)。 (67)《杜鲁门回忆录》,第66~67页。 (68)中文文献中通常译为“新面貌”。 (69)“深度国防”观念起源于二战时期,系指“从各个家庭和工厂延伸到海外战争前线”的国防体系,参见:安德鲁·格罗斯曼:《为冷战做准备:美国的国内战线动员,国家扩张和公民防务(1946~1963)》,第68、89页。关于时人对核战争压力下建立公民防务体系的必要性的阐述,见:克林顿·L.罗西特:《原子时代的宪政独裁》,《政治评论》(Clinton L. Rossiter, "Constitutional Dictatorship in the Atomic Age," The Review of Politics)第11卷(1949年10月号),第413~416页。 (70)二战期间的用语是“civilian defense”。见:乔安尼·布朗:《“A代表原子,B代表炸弹:美国公共教育中的公民防务”》,《美国历史杂志》(JoAnne Brown, "'A Is for Atom, B is for Bomb': Civil Defense in American Public Education, 1948~1963,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第75卷(1988年6月号),第69页。 (71)(72)格罗斯曼:《为冷战做准备》,第8~77、103~135页。 (73)格罗斯曼:《为冷战做准备》,第150~193页;简·安·库什玛:《为灾难做准备:紧急管理计划的执行》(Jane Ann Kushma, "Preparing for Disaster: Implementing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grams"),得克萨斯大学阿林顿分校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关于民防计划在州层面执行的一些情况,可参见当时纽约州民防委员会主任的一篇文章,劳伦斯·威尔金森:《公民防务问题》,《政治科学院通报》(Lawrence Wilkinson, "Problems of Civil Delense," 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第24卷(1951年1月号)。 (74)关于战后美国在公立教育中推行公民国防的情况,参见:乔安尼·布朗:《A代表原子,B代表炸弹:美国公共教育中的公民防务》,第68~90页。 (75)肯尼斯·奥斯古德:《总体冷战:美国在“自由世界”的宣传(1953~1960)》,第11~12页。 (76)肯尼斯·奥斯古德:《心灵和头脑:非常规冷战》,《冷战研究杂志》(Kenneth A. Osgood, "Hearts and Minds: The Unconventional Cold War," 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第4卷(2002年春季号),第85~88页。 (77)斯坦利·L.福尔克:《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之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政治学季刊》(Stanley L. Falk,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Under Truman, Eisenhower, and Kennedy,"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第79卷(1963年9月号),第416页。 (78)关于行动协调委员会和美国新闻署创建的过程及其与“心理战”的关联,参见:奥斯古德:《总体冷战:美国在“自由世界”的宣传(1953~1960)》,第70~83页。 (79)奥斯古德:《总体冷战》,第78~79页。 (80)摩根索曾区别出六种目标不同的外援:人道主义外援、基本生存外援、军事外援、贿赂性外援、威望外援和经济发展外援。汉斯·摩根索:《对外援助的政治理论》,《美国政治学评论》(Hans Morgenthau, "A Political Theory of Foreign Aid,"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第56卷(1962年6月号),第301~309页。 (81)布鲁金斯学会:《美国对外援助计划的行政管理》(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Administrative Aspects of United States Foreign Assistance Programs),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57年版,第5~6页。 (82)沃农·W.拉坦:《美国发展援助政策:对外援助的国内政治因素》(Vernon W. Ruttan, United States Development Assistance Policy: The Domestic Politics of Foreign Aid),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41、50~51、55~58、62~68页。USAID以往译为“国际开发署”。 (83)H.亨利·兰姆布莱特:《政府和科学之间麻烦不断而又至关重要的关系,及其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公共管理评论》(H. Henry Lambright, "Government and Science: A Troubled, Critical Relationship and What can be DOne about I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第68卷(2008年1~2月号),第5~7页。 (84)哈维·M.萨波尔斯基:《科学和海军:海军研究办公室的历史》(Harvey M. Sapolsky, Science and the Navy: The History of the Office of Naval Research),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第37~38页,第77页;阿隆·弗雷德伯格:《科学、冷战与美国的国家》,《外交史》(Aaron L. Friedberg, "Science, the Cold War, and the American State, " Diplomatic History)第20卷(1996年冬季号),第108~109页。 (85)弗雷德伯格:《科学、冷战与美国的国家》,第108~109页。类似题旨的讨论,另见:弗雷德伯格:《美国和冷战军备竞赛》(Aaron L. Friedberg,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old War Arm Race"),文安立编:《考察冷战:路径、解释和理论》(Odd Arne Westad(ed), Review The Cold War: Approaches, Interpretations, Theory),伦敦:弗兰克·卡斯2000年版,第207~231页。 (86)至1952年,国家实验室体系包括位于阿尔贡(Argonne)、伯克利、布鲁克海文(Brookhaven)、洛斯阿拉莫斯、橡树岭(Oak Ridge)和利佛摩尔(Livermore)6处国家实验室。其研究不仅涉及核科学,也涉及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里的基础性研究,见:J. L. 海尔布隆:《美国的国家实验室体系(1947~1962)》(J. L. Heilbron, "The National Laboratory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1947~196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87)马克·索洛维:《引言——冷战时期的科学和国家:模糊的边界和有争议的遗产》,第166、168页。关于战后科学和公共政策的全面讨论,见:玛格丽特·罗西特:《二战后的科学和公共政策》,《奥西里斯》(Margaret W. Rositer,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since World War Ⅱ," Osiris)第2系列第1卷(1985年),第274~294页。 (88)关于“大科学”和“国家安全国家”的关系,参见:彼得·加里森、布鲁斯·希夫里编:《大科学:大规模研究的发展》(Peter Galison and Bruce Hevly, Big Science: TheGrowth of Large~Scale Research ),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罗纳德·C.托比:《评论:国家安全国家中的大科学》,《美国史评论》(Ronald C. Tobey,"Review: Big Science 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ate," Reviews in American History)第12卷(1984年3月号),第135~138页。 (89)伊丽莎白·T.克劳福德、阿尔伯特·D.比德尔曼:《编者前言》(Elisabeth T. Crawford and Albert D. Biderman,"Editor's Introduction"),克劳福德·比德尔曼编:《社会科学家与国际事务》(Elisabeth T. Crawford and Albert D. Biderman, eds. ,Social Scientist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A Case For A Sociology of Social Science),纽约:约翰·威利父子公司1969年版,第5~8页。战略情报局研究分析处(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Branch)在战争中动员社会科学家的组织机制和人脉,对战后国家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的构筑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贝蒂·亚伯拉罕森·德桑茨:《美国学术共同体与美苏关系:研究分析处及其遗产,1941~1947年》(Betty Abrahamsen Dessants,"The AmericanAcademic Community and United States-Soviet Union Relations: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Branch and Its Legacy, 1941~1947"),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论文(1995年)。 (90)克里斯托弗·辛普森:《大学、帝国和知识生产:导言》(Christoper Simpson, "Universities, Empire, and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An Introduction"),辛普森编:《大学与帝国:冷战中的金钱与社会科学》[Christoper Simpson (ed.), Universities and Empire: Money and Social Sciences During the Cold War],纽约:新出版社1998年版,第xii页。 (91)以上三个方面的情况,可分别参见: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国际组织和国际运动小组委员会:《行为科学与国家安全,第四号报告》(Sub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Movement of the House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 Behavioral Sciences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Report No. 4),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66年印行,第1R~10R页;路易斯·默顿:《国家安全与地区研究:对冷战的知识反应》,《高等教育杂志》(Louis Morton, " National Security and Area Studies: The Intellectual Response to the Cold War,"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第34卷(1963年3月号),第142~147页;罗伯特·麦考吉:《国际研究与学术事业:美国学术圈的一个组成部分》(Robert A. Mc Caughey,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Academic Enter prise: A Chapter in the Enclosure of American Learning),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0~140页;布鲁斯·卡明斯:《边界错置:冷战中和冷战后的地区研究和国际研究》(Bruce Cumings, "Boundary Displacement: Area Studie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During and After the Cold War"),辛普森编:《大学和帝国》,第159~188页;尼尔斯·吉尔曼:《掌握未来的人:冷战时期美国的现代化理论》(Nils Gilman, Man darins of the Future:Modernization Theory in Cold War America ),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2)麻省理工学院的政治学系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国际问题中心的副产品。阿兰·尼德尔:《“真理是我们的武器”:特洛伊计划、政治战和国家安全国家中的政学关系》,《外交史》(Allan A. Needell," 'Truth Is Our Weapon':Project Troy, Political Warfare, and Govern ment-Academic Relations 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ate"): ( Diplomatic History)第17卷,1993年第3期,第399~420页;唐纳德·布莱克默尔:《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的初创年代(1951~1969)》(Donald Blackmer, The MIT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The Founding Years, 1951~1969,马塞诸塞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2002年版,第xi~xix页,第1~34页。 (93)朗·罗宾:《制造冷战敌人:军事——学术复合体中的文化和政治》(Ron Robin, Making Cold War Enemy:Culture and Politics in the MilitaryIntellectual Complex),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4)保罗·哈蒙德:《作为跨部门协作的工具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解释和评估》,《美国政治学评论》(Paul Y. Ham mond,"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as a Device for Interdepartmental Coordination: An Interpretation and Appraisal,"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第54卷(1960年12月号),第899页;卡尔·英德尔弗斯、劳奇·约翰逊编:《致命的决定:国家安全委员会内幕》(Karl Inderfurth and Loch Johnson, eds., Fateful Decisions: Inside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xiii页。 (95)罗伯特·卡特勒:《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演进》,《外交》(Robert Cutl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Foreign Affairs)第34卷(1956年4月号),第441页。 (96)“高位政治”和“高位政策”(high policy)的观念在冷战初期开始出现和流播,其基本含义是涉及国家生存和安全的政策领域,隐含于其中的原则是低位政治(low politics)服从于高层对外决策、国内政治不应该影响国家安全政策。简略说明见:I.M.德斯特勒:《美国总统国家安全政策咨议:30年的经验教训》,《世界政治》(I.M. Destler, "National Security Advice to U. S. Presidents: Some Lessons from Thirty Years," World Politics)第29卷(1977年1月号),第172页。 (97)亨利·杰克逊:《重大问题》,第3、7页。 (98)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74页。 (99)德斯特勒:《美国总统国家安全政策咨议》,第147~148页;桑德尔:《杜鲁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1945~1947)》,第369~370页。 (100)哈蒙德:《作为跨部门协作的工具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解释和评估》,第899页。 (101)《埃伯斯塔特报告》,第7页。 (102)1947年《国家安全法》的用语是:“就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内政、外交和军事政策的统筹向总统提出建议,以使各军种和政府各部门机构在与国家安全相关的事务上更有效地协作”,为此NSC“就与美国的实际和潜在的军事力量相关的目标、义务和危险予以评估和研判,并对……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各部署机构的共同利益予以考虑。”(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103)霍根:《铁十字》,第56~57页;安娜·卡斯藤·尼尔森:《杜鲁门总统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演变》,《美国历史杂志》(Anna Kasten Nelson, "President Truma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第72卷(1985年9月号),第362~363。关于《国家安全法》起草过程中围绕NSC的争议,见:桑德尔:《杜鲁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1945~1947年》,第375~380页。 (104)尼尔森:《杜鲁门总统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演变》,第364~365页;桑德尔:《杜鲁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1945~1947)》,第387页。 (105)《福莱斯特尔日记》,第320页。 (106)福尔克:《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之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406页;尼尔森:《杜鲁门总统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演变》,第377页。 (107)尼尔森:《杜鲁门总统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演变》,第370页。 (108)西德尼·索尔斯:《国家安全政策的规划》,第535~537页。 (109)福尔克:《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之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407~408页。 (110)关于杜鲁门对NSC在决策体系中的政策协调和提供咨议作用的积极看法,参见: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72页。 (111)尼尔森:《杜鲁门总统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演变》,第373~374页。 (112)福尔克:《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之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415页。 (113)关于NSC心理战略委员会设立的详细情况,可参见:约翰·普拉多斯:《枢机中人:从杜鲁门到布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史》(John Prados, Keepers of The Keys: A History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From Truman to Bush),纽约:威廉·莫罗公司1991年版,第50~56页。 (114)戴维·罗斯科普夫:《运作世界:国家安全委员会和美国权力设计师的内幕故事》(David J. Rothkopf, Running the World: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and the Architects of American Power):纽约:公共事务出版社2004年版,第57~58页。 (115)关于艾森豪威尔的执政风格及其对NSC机制的影响,见:弗雷德·格林斯坦、理查德·伊默尔曼:《有效的国家安全咨议:重新发现艾森豪威尔的遗产》(Fred Greenstein and Richard Immerman,"Effective National Security Advising: Recovering the Eisenhower Legacy"),卡尔·英德尔弗斯、劳奇·约翰逊编:《致命的决定:国家安全委员会内幕》,第46~52页;伊默尔曼:《一个艾森豪威尔修正派的告白:苦涩的重估》,《外交史》(Richard Immerman,"Confessions of an Eisenhower Revisionist: An Agonizing Reappraisal," Diplomatic History)第14卷(1990年7月号),第319~342页。美国历史学家对艾森豪威尔任期的评价前后有较大变化。其行使总统权的风格一度曾被广泛认为是“放手式的”(disengaged),但后来的研究表明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他牢牢地掌握着总统权。另参见:史蒂夫·尼尔:《作为总统的艾森豪威尔》(Steve Neal, "Eisenhower as President"),约翰·加拉蒂编:《历史的观点:(美国传统)名文选》(John Garraty, ed., Historical View points: Notable Articles from American Heritage)第2卷,第5版,纽约:哈珀和罗1987年版,第393~394页。 (116)罗伯特·卡特勒:《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演进》,第448~449页;福尔克:《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之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420~421页。关于PB和OCB的建立和运行详细情况,见:中央情报局:《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国家安全委员会组织史》(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Organizational History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during the Truman and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华盛顿:中央情报局印行,[无印行时间],第31~48页。 (117)(120)卡特勒:《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演进》,第452、442页。 (118)艾森豪威尔从就职到1956年1月的3年间共举行145次会议,而整个杜鲁门政府的五年多时间仅举行128次。卡特勒:《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演进》,第442页。 (119)(122)普拉多斯:《枢机中人》,第63、65页。 (121)德斯特勒:《美国总统国家安全政策咨议:30年的经验教训》,第153页。 (123)此即通常所说的“国家安全顾问”(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1969年改称为"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for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沿用至今。 (124)约瑟夫·G.鲍克:《白宫办公厅与国家安全助理:水边线上的友谊与冲突》(Joseph G. Bock, The White House Staff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Assistant: Friendship and Friction at the Water 's Edge)纽约:绿木出版社1987年版,第31~34页。 (125)关于NSC办公厅和国家安全顾问的源流演变,见安德鲁·普莱斯顿:《小国务院:麦乔治·邦迪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厅(1961~1965)》,《总统研究季刊》(Andrew Preston, "The Little State Department: McGeorge Bundy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Staff,1961~1965,"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第31卷(2001年12月号),第635~641页。 (126)德斯特勒:《美国总统国家安全政策咨议:30年的经验教训》,第146~147页。 (127)小亚瑟·施莱辛格:《帝王式总统权》,特别是第viii~x页和第163~170、208~216页;《战争与帝王式总统权》,特别是第46~55页。 (128)小施莱辛格:《帝王式总统权》,第ix~x页。 (129)小施莱辛格:《帝王式总统权》,第212、219页;哈蒙德:《作为跨部门协作的工具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解释和评估》,第899页;德斯特勒:《美国总统国家安全政策咨议:30年的经验教训》,第146~147页;卡夫:《费迪南德·埃伯斯塔特、国家安全资源委员会和对一体化国防动员计划的寻求(1947~1948)》,第46~47页。 (130)西德尼·米尔奇斯、迈克尔·尼尔森著,朱全红译:《美国总统制:起源与发展(1776~2007)》,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6~317页。 (131)哈罗德·D.拉斯维尔:《堡垒国家威胁公民权利吗?》,《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年鉴》(Harold D. Lasswell,"Does the Garrison State Threaten Civil Right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第275卷(1951年5月号),第111页;《埃伯斯塔特报告》,第16~17页。 (132)小亚瑟·A. 艾克尔奇:《平民和军人:美国反军国主义传统史》(Arthur A. Ekirch, Jr., The Civilian and the Military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Antimilitarist Tradition),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斯普林斯:拉尔夫·梅尔斯1972年版。 (133)杰斐逊著,朱曾文译:《杰斐逊选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8、273~275、307~308、312、427~428、498页;沃尔特·拉塞尔·米德:《得天独厚:美国对外政策及其如何改变世界》(Walter Russell Mead, Special Providence: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How It Changed the World),纽约:阿尔弗雷德·A.诺普夫2001年版,第186~190页。 (134)对美国的“反国家主义”的论述,见:弗雷德伯格:《在卫队国家的阴影下》,第3~4、9~33页。亨廷顿也有类似的关于美国“反政府倾向”的讨论。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7页。 (135)史蒂芬·斯科隆内克:《建设新美利坚国家:全国性行政能力的扩张(1877~1920)》(Stephen Skowronek, Building a New American State: The Expansion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Capacities, 1877~1920),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136)乔尔·D.阿伯巴奇、伯尔特·A.罗克曼:《工业化民主国家的管理型国家》(Joel D. Aberbach and Bert A. Rockman,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in Industrialized Democracies),华盛顿:美国政治学会1985年版,第11~12页。 (137)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程逢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6~38页。 (138)米德:《得天独厚》,第206页;J.布鲁姆等著,戴瑞辉等译:《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16~219、431~433页。 (139)威廉·E.阿金:《技术治理与美国梦:1900~1941年的美国技术治理运动》(William E. Akin, Technocracy and the American Dream: The Technocratic Movement,1900~1941),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 (140)约翰·F·沃克、哈罗德·G·瓦特著,刘进、毛喻原译:《美国大政府的兴起》,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260页。 (141)霍根:《铁十字》,第27~28页。 (142)哈罗德·D·拉斯维尔:《堡垒国家》,《美国社会学杂志》(Harold D. Lasswell, "The Garrison Stat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第46页(1941年1月号),第455~468页;拉斯维尔:《堡垒国家会威胁公民权利吗?》,第111~116页。 (143)哈耶克著,王明毅等译:《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该书初版于1944年。 (144)弗雷德伯格:《在堡垒国家的阴影下》,第23~27,57~58页。 (145)罗西特:《原子时代的宪政独裁》,第395~418页。 (146)详见霍根:《铁十字》,特别是第66~68、156~157、207~208页;弗雷德伯格:《在堡垒国家的阴影下》,第27~30页。 (147)查尔斯·赖特·米尔斯著,王崑等译:《权力精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5~264页。该书初版于1956年。 (148)拉斯维尔提出,“堡垒国家”可分为三种类型:“军队型堡垒国家”、“警察型堡垒国家”和“公民型堡垒国家”。氏著:《堡垒国家威胁公民权利吗?》,第111~116页。 (149)对这些国家而言,“corporatism”多译为“统合主义”。 (150)多瓦特:《埃伯斯塔特和福莱斯特尔》,第3~10页;金·麦克奎德:《美国工商界的合作自由主义(1920~1940)》,《商业史评论》(Kim McQuaid, "Corporate Liberalism in the American Business Community,1920~1940," The Business History Review)第52卷(1978年秋季号),第342~368页;艾利斯·霍利:《“合作自由主义的发现和研究”》,《商业史评论》(Ellis Hawley, "The Discovery and Study of a 'Corporate Liberalism', " The Business History Review)第52卷(1978年秋季号),第309~32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