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关于“独特道路论”的理论梳理,德国学界的主要研究回顾可参见:Faulenbach, Bernd, "Deutscher Sonderweg. Zur Geschichte und Problematik einer zentralen Kategorie des deutschen geschichtlichen Bewusstseins", Aus Politik und Zeitgeschichte, 1984, 33, pp.3-21; Kocka, Jürgen, "German History before Hitler: The Debate about the German Sonderweg", Journal of Coutemporary History, 1988, 23(1), pp.3-16.中国学界的研究有:徐健:《评德国史学界有关“特有道路”问题的争论》,《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景德祥:《在西方道路与东方道路之间:关于“德意志独特道路”的新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孟钟捷:《“独特道路”:德国现代历史研究的范式转变与反思》,《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4期。“走向西方的漫长道路”取自Winkler, Heinrich August, Der Lange Weg nach Westen. Deutsche Geschichte, München: C.H. Beck, 2000的书名。 ②在中国学术界,对于德国历史上的国家及其国家观加以梳理的研究成果极少。有关中世纪德意志人在国家认识上的纠结心态,可参见刘新利:《德意志历史上的民族与宗教》,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有关近代德意志人的国家观,可参见景德祥:《近百年来德国人的国家认同》,《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17期;此外,从宪法史角度来进行梳理的,可参见蒋劲松:《德国代议制》3卷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③关于“君权神授”理论,可参见王亚平:《西欧法律演变的社会根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0~94页。 ④[德]阿·米尔:《德意志皇帝列传》,李世隆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⑤在此之前,皇帝亨利四世(Heinrich Ⅳ.,1084~1056在位)也曾与教皇发生过剧烈冲突。关于这两场“双皇斗”可参见刘新利:《基督教与德意志民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12~119、122~138页。值得关注的是,早在第一次双皇斗中,亨利四世便在罢免教皇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命令你从罗马圣座上滚下来,上帝赐给我保护它的权力”。弗里德里希一世也在同教皇的争论中强调,皇帝是通过教皇来接受上帝的“恩典”(Wohltat)而非“封地”(Lehn),尽管这两个词在拉丁文中都被写为“beneficium”。参见刘新利:《德意志历史上的民族与宗教》,第176~177页。 ⑥[德]艾米尔·路德维希:《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杨成绪、潘琪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378页。 ⑦关于“帝国”的概念史梳理,尤其应参见Conze,Werner & Fehrenbach, Elisabeth, "Reich", in: Koselleck, Reinhard, Conze, Werner & Brunner, Otto, 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 Historisches Lexikon zur Politische-sozialen Sprache in Deutschland, Band 5, Stuttgart: Klett-Cotta, 1994, pp.423-508. ⑧关于“德意志帝国”作为“民族国家”的本质特征,可参见经典著作Schieder Theodor, Das deutsche Kaiserreich von 1871 als Nationalstaat, Gottingen: 1992.作者在导言中称两种现象出现在一个国家中是一种十分重要但又极难分析的历史问题。 ⑨关于《魏玛宪法》讨论期间围绕在“Reich”上的争议,可参见Ullric,Sebastian, "Der Streit um den Namen der ersten deutschen Demokratie 1918-1949", in: Fllmer, Moritz Graf, Rüdiger(Hrsg.), Die"Krise" der Weimarer Republik: Zur Kritik eines Deutungsmustes, Frankfurt/New York: Campus Verlag, 2005,pp.187-207.值得关注是被誉为“魏玛宪法之父”的普洛伊斯(Hugo Preu)的发言:“‘Reich’这个词、这种思想与这种原则,对于我们德意志民族而言,具有一种特别深层次的感情价值。我相信,我们不会答应放弃这个名称的。它依据的是百年传统,依据的是曾经分裂的德意志民族在‘Reich’这一名称下追求的民族统一。在更为广泛的人群中,假如我们希望放弃这个名称的话,那么将会毫无理由和目的地伤害那种深层次的感觉。”转引自同上,第189页。 ⑩“第三帝国”一次出自一位保守主义政治学家范登布鲁克(Arthur Moeller Van der Bruck)。参见[美]戈尔哈德·科里波斯:《范登布鲁克:第三帝国的发明者》,战洋译,载曹卫东:《危机时刻:德国保守主义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35~154页。 (11)Neuhaus, Helmut, Das Reich in der Fnühen Neuzeit, München: Oldenbourg Verlag, 1997, pp.8-9. (12)[德]迪特尔·拉甫:《德意志史:从古老帝国到第二共和国》,波恩:Inter Nationes,1987年,第89页。 (13)邓红英:《民主德国德国政策的演变(1949-199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6页。 (14)朱庭光主编:《法西斯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页。 (15)[加]马丁·基勤:《剑桥插图德国史》,赵辉、徐芳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193页。 (16)参见侯树栋:《德意志中古史——政治、经济社会及其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1~68页。 (17)参见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5~211页。 (18)Thamer, "Hans-Ulrich Das Dritte Reich. Interpretation, Kontroversen und Probleme des aktuellen Forschungsstandes", in: Bracher, Karl Dietrich(Hg.), Deutschland 1933-1945, Dusseldorf, 1992, pp.507-531. (19)在《魏玛宪法》起草期间,普洛伊斯曾设想过一种中央集权制的模式,并将之反映在第一稿中。结果,此稿受到了各州代表的激烈批评,不得不作罢。可参见Ernst Deuerlein, "Das Werk der Nationalversammlung", in: Die Bundeszentrale für Heimatdienst(Hrsg.), Die Weimarer Nationalversammlung, Kln: Greven & Bechtold,1960,pp.9-26.马克斯·韦伯曾认真讨论过国家体制的各种可能性,可参见Weber, Max, "Deutschlands künftige Staatsform", in: Mommsen, Wolfgang J.(Hrsg.),Max Weber Gesamtausgabe, Band 16, Tübingen: J. C. B.Mohr(Paul Siebeck), 1988, pp.98-146. (20)关于德国联邦制在1949年后的演变,可参见童建挺:《德国联邦制的演变(1949-2009)》,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21)侯树栋:《德意志中古史——政治、经济社会及其他》,第28~50页。 (22)[德]克劳斯·费舍尔:《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下册,萧韶工作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07~409页。 (23)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66页。 (24)Fried, Johannes, Der Weg in die Geschichte, Bis 1024, Berlin: Propylen Verlag, 1994, p.17. (25)参见Fraude, Andreas, Die Auenpolitik der DDR, Erfurt: Landeszentrale für politike Bildung Thüringen, 2006. (26)参见张才圣:《德国与欧洲一体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27)参见连玉如:《新世界政治与德国外交政策——“新德国问题”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8)刘新利:《德意志历史上的民族与宗教》,第237页。 (29)有关“文化民族”和“国家民族”的概念区分,参见[德]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孟钟捷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6~8页。 (30)2013年,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表示,解决欧债危机的前提是“各成员国必须在欧盟宪法框架内向欧盟机构让渡部分相关领域制定与执行的主权做好准备”。对此,外界评论不一。美国富豪索罗斯(George Soros)认为,此举背后包含着德国称霸的野心;而德国媒体却认为这是德国做出巨大经济牺牲的表示。 (31)[英]彼得·威尔逊:《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殷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4~55页。 (32)[奥]史蒂芬·贝莱尔:《奥地利史》,黄艳红译,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9年,第102页。 (33)Ritter, Gerhard A. & Miller(Hrsg.), Susanne, Die deutsche Revolution 1918-1919. Dokumente, Hamburg: Hoffmann und Campe Verlag, 1981, pp.72-77. (34)关于魏玛共和国的解体,经典著作可参见Mommsen,Hans,Aufstieg und Untergang der Republik von Weimar, München: Propyln Taschenbuch, 2001. (35)[德]海因茨·赫内:《德国通向希特勒独裁之路》,张翼翼、任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3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