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1949—1978年居民生活水平的基本判断 在上述观点中第三种比较客观,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这一类文章大都理论色彩浓厚,不易被广大读者所接受,成为象牙塔里束之高阁的藏世之作,影响力大打折扣;而第一种、第二种观点,多在网络论坛发表,并打着学术的幌子,利用剪裁的数据,引经据典,语言活泼,影响甚广,不少文章点击率达到万次以上,误导欺骗了很多阅历不深的年轻读者。对于如何认识1949~1978年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笔者提出以下判断: (一)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虽然在这一时期的某一年份或某一阶层生活水平与民国时期相比略有下降,但人民生活水平整体超过民国时期。有些学者不顾基本事实,以偏概全,从个体出发,以民国时期某大学教授或某工厂工人的收入水平的个案对比,得出民国时期教授、工人的总体生活水平高于新中国的结论是十分片面的。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农业社会里,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知识分子和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分子,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高出同时代的一般民众,甚至相对高于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可以理解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众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知识和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掌握,一般民众与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智力差距在不断缩短,收入差距也应不断缩小,这是造成知识分子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相对于民国时期有所下降的根本原因,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我们绝不能以偏概全,看不到中国人民的大多数,看不到城市下层的劳动人民和农村广大的贫苦农民,以局部代替整体,得出民国时期居民生活水平超过1949~1978年的结论,更不能以此方法推定,1949~1978年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如康乾盛世时期的结论。 民国时期一般民众的生活水平到底如何,可以从人均粮食占有量上略窥一斑。以抗日战争前经济发展较好的1936年为例,当年人均粮食占有量270公斤。1949~1978年,在长达29年的时间内除特殊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和“文革” 时期)外,有17年超过了1936年的水平。事实上,民国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并非都像1936年那么高,1938~1947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仅有245公斤 [6],略高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此,1936年代表不了整个民国时期。同样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也代表不了1949~1978年的总体情况。如果仅以1936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标准得出民国时期生活水平高出1949~1978年就太轻率了。民国时期广大农民生活极度贫困, 口粮消费即便在抗日战争前的正常年景也仅仅和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农村相当,农村底层则长期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中国农村口粮消费相当。整个民国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呈下降趋势,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在不断恶化。[7]艾奇逊总结国民党政府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那么,1949~1978年是否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呢?这一时期由于中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打破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问的“自然秩序”,使农业的发展长期落后于工业的发展,加之人口政策的失误,人口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在短短29年时间内从5.4亿人骤增到9.6亿人,造成主要农产品的增长速度勉强赶上甚至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中国面临着“马尔萨斯陷阱”②的威胁。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中国采取了凭票限量供应粮食、跨区域调配粮食、从国外进口粮食等三大措施,保障了人们最基本的口粮需求,避免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营养不良问题。1975~1977年中国居民每天摄取的营养成分包括:热量为2439卡路里,蛋白质为63.4克,脂肪为38.9克,各项指标超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远远超过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印度的水平(详见下表)。正如世界银行考察团得出的结论, “实行中国制度的结果,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严重的营养不良情况(必然导致早死、体衰、其他的体质缺陷和智力迟钝)几乎已经消除。”[8] 1949~1978年虽然没有彻底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但从中国人口增长率攀升、死亡率下降、营养水平超过发展中国家等指标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在低水平上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中国成功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 的威胁,并动员人民群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75~1977年世界各国营养状况比较 资料来源:参见范慕韩编的《世界经济统计摘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228~233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1949年8月5日,艾奇逊在《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里说:“中国人口在十八、十九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国民党在法典里写上了许多土地改革法令,想这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法令有的失败了,有的被忽视。国民政府之所以有今天的窘况,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没有使中国有足够的东西吃。中共宣传的内容,一大部分是他们决心解决土地问题的诺言。”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0页。 ②按照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一国人口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超过基本的生存标准时,人口数量会成倍地增长,当增长到一定限度,造成所需的生活资料低于基本的生存标准时,将会爆发战争、瘟疫、饥饿,促使人口向适应的数量回归,硬性地将人口规模回归到与生产力发展相一致的水平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