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中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缓慢提高换来现代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为日后中国经济的腾飞打下了牢固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怎样使中国从极端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时代课题。中共按照民族独立——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的发展主线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 当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完成之后,在东西方两大阵营严重对立和西方国家对我实行封锁禁运的情况下,中华民族寻求国家强大的第二个历史主题凸现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正如毛泽东指出,“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13]因此,迅速求强,建成拥有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国防实力的社会主义强国成为党和人民的必然选择。这种先国强后民富的发展路径决定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是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 为了筹集工业化的发展资金,中国长期实行低收入、低消费政策,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上,预留用于投资的部分过大,用于居民消费的部分过小,使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随经济的发展得到较大改善。让人感动的是,即使在这样一个生活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以移天换地的豪情,开河挖渠,构建了新中国农业灌溉网络,修路架桥,编织起新中国交通运输网络,航空、卫星、原子弹等一项项尖端科学技术不断突破,石油、化工、煤炭、钢铁、冶金、电子等一个个工业基地拔地而起,初步构筑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构成了国家的硬实力,奠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工业化是在落后的经济技术基础上起步的,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技术落后这三个劣势相互作用,使中国的工业化一开始就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缓慢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效果。可是,这同样不能影响我们对于中国工业化发展成果的评价,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奠定的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配套的工业分工体系、方便的交通设施和大量的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腾飞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90年代中国有效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一举成为“世界工厂”提供了重要条件。人世间没有无因之果,前30年奠定的物质技术基础成为后3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正如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所说: “中国对印度的相对优势是其改革前奠基工作的产物,而不是改革后重定方向的结果。”[14] 综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变革生产关系入手,利用计划经济体制配置资源的强大优势,在保障人民基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工业,搭建起新中国的工业体系,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为日后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打下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计划经济体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的理性选择,计划经济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完成其历史使命后,中共积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原有体制进行了从微观经济基础到宏观调控体系的全面改革,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可谓计划经济功成身退,市场经济继往开来。历史是连续的链条,我们不能割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不能因为今天的成功,就否定过去艰辛的探索,像泼洗澡水一样,把水和孩子一起倒掉。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虽然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1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