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要用整体的眼光看问题 1949~1978年虽然物质生活提高缓慢,但精神生活进步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呈现出非协调发展的特征。生活水平问题不仅是吃饭穿衣问题,还包括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问题,既包括物质消费,又包括精神消费。我们不能因为前29年人民物质生活改善缓慢,就说前29年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把公共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充分发挥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优势,遵守精神财富独特的生产规律,以极低的成本,面向基层群众,大力发展大众文化、基础教育和建立医疗保障制度,使城乡居民的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9] 在文化娱乐方面,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不仅基本上建成了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公社广播放大站为基础,连接千村万户的农村有线广播网[10],而且还建立了以县电影管理站为中心,以电影放映队为触角的城乡电影放映网络,基本上每个农村人民公社甚至有些大队都拥有自己的电影放映队。①这些遍布城乡的有线广播网和电影放映网,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在国民教育方面,针对财力有限而人口众多的国情,中国采取了基础教育优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面向工农群众,以保障大多数人受教育的权利,极力发展大众教育,通过简化汉字、推广汉语拼音、坚持不懈地开展扫盲运动、开办工农速成学校、文化补习学校等方式,使中国儿童入学率、成人识字率大幅度提升,彻底改变了“穷人读不起书”的状况,使中国从一个以文盲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以识字人口为主的国家,人口素质发生了根本转变。 在医疗保健方面,中国在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部(所)组成的三级医疗服务及卫生防疫体系,在农村形成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以公社卫生院为枢纽、以大队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通过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基本覆盖了所有城镇职工和大多数职工家属,通过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农村人口。虽然这一时期的医疗保障仍处于较低水平,但人民的总体健康水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被联合国称为“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11]。 当然,对中国居民在文化、教育、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应做出客观的评价。这一时期虽然建立了遍及城乡的有线广播网和电影放映网,但广播、电影的内容较单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仍相对贫乏;采取的面向工农开门的大众教育模式,使文盲人口大规模减少,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高等教育长期发展滞后为代价的;建立健全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和有效的医疗保障制度,保障了城乡居民身心健康,但中国医疗体制的运行是以极低的医疗成本来实施的,还只是在较低的保障水平上有限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消费需求。[12]尽管这样,丝毫不能影响我们对这一时期的评价。因为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已经远远超出一个低收入国家的经济能力,一些人文指标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甚至接近工业化国家水平。所有这些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支持和促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地设有地区电影管理站、县电影管理站、农村人民公社电影放映队等专业机构,农村电影放映队由人民公社招聘来的农村人员组成,担负着在本公社各大队轮流放映电影的任务,有时也承担到周围其他公社放映电影的任务。据史志记载,70年代很多人民公社都有电影放映队。参见柏晓主编的《吐鲁番地区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2页;《泰宁县志》,群众出版社1993年版,第3O页;《焦作市志》第3卷,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4页;《东胜市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46页;赵宝金主编的《翼城县志》下,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96页; 《无极县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1页等。另据史志记载,一些条件好的大队也拥有自己的电影放映队。详见《拜泉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1988年版,第486页; 《集贤县志》,1985年印刷,第37页;王琼主编《通辽市志》,方志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l页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