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国史 >

20世纪5O年代前期农户收支结构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年 常明明 参加讨论

    【摘要】20世纪5O年代前期,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户的收入水平趋于不断上升的态势,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支出也不断提高。在农户的收入结构中,农副业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除此之外,农户还利用农闲时节开展货运、出雇等贴补家用。农产品的出售收入是农户现金收入最大的来源。在农户支出结构中,尽管生活性开支占了绝大比重,生产性消费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但生产性消费也呈逐步提高的趋势。总体来看, 当时农户的消费具有较强的自给自足性质,小农经济与国家工业化大生产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国家出台统购统销政策后,农业合作化运动不断加速,因此农户收入水平较低、收支相抵剩余甚少是导致中国农业合作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一个重要经济因素。
    【关键词】20世纪50年代前期;农户收支结构;制度变革
    [中图分类号]F126;K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14)03.0094-08
     
    农户收支水平是农村经济变迁的直观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完成后实现了“耕者有其田”,随后又进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在此过程中,农户的收入是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近代以来农户入不敷出的状况是否有所改善?农户收支变化状况对当时农村经济体制的变迁是否存在一定的作用力?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由于资料的限制,目前学术界对20世纪50年代前期农户收支问题研究的成果较为少见,本文拟利用所掌握的档案材料对当时的农户收支结构问题做一初步研究。
    一、农户收入结构 
    (一)农户的总体收入结构状况
    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高涨,加之农业丰收,使农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据1957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办公室对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的估算,
    1949~1955年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55.19元(折合为新币,下同)、63.75元、68.43元、76.76元、76.49元、78.85元、84.94元[1]。
    根据1954年国家统计局对23个省、自治区15432户农户收支调查资料①,被调查农户的户均收人情况是:社员户为704.6元,贫雇农为488.7元,中农为774.4元,富农为1297.0元,“过去的地主”为497.2元。全部被调查农户的平均收入为692.9元,农户的收入构成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农业收人所占比重最高,在被调查农户中农业收入占户均总收人的60.7%。其中,富农和社员户的农业收入在其收入构成中所占比重最高,分别占其总收入的66.3%和66.2%,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的生产条件较好。贫雇农的农业收入占户均总收入的比重最低,为55.8%,反映出他们在农业生产中还存在诸多困难。
    第二,副业收入是农户收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被调查农户中副业收人占户均总收入的24.9%,居第二位。其中,贫雇农的副业收人最高,占其总收入的28.3%;其次为“过去的地主”,副业收入占其总收人的26.8%;而富农的副业收入尽管在数额上达到最高,为254.0元,比全部农户副业平均收入的172.8元高出约47%,但只占其全部收入的19.6%。在副业各项收入中,家庭手工业所占比重最大,社员户、贫雇农、中农、富农及“过去的地主”家庭手工业收入分别占其副业收入的47.0%、33.9%、38.0%、41.1%及37.4%,这表明在小农家庭经济中,传统的“耕织结合”的生产模式依然非常牢固,手工业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
    第三,除了日常的农副业生产之外,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较强,农户有大量的农闲时间,于是利用农闲开展货运、出雇等贴补家用。调查显示,货运、出雇两项收入在社员户、贫雇农、中农、富农及“过去的地主”家庭的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0%、3.5%、2.2% 、1.6% 、2.2%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国家统计局1954年的农户收支调查是根据苏联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采用抽样方法进行的。这次调查包括25个省和自治区、16468户农户,其中,广西省的资料上报较迟,云南省未按全国统一规定汇总,故这两个省的资料未包括在调查资料内。资料包括的23个省、自治区共15432户农户是:河北(1019户)、山西(839户)、热河(500户)、陕西(1000户)、山东(1054户)、河南(993户)、辽宁(500户)、吉林(537户)、黑龙江(698户)、内蒙古(278户)、甘肃(600户)、青海(200户)、江苏(500户)、安徽(984户)、浙江(640户)、湖北(700户)、湖南(697户)、江西(598户)、四川(1140户)、广东(816户)、新疆(140户)、贵州(500户)、福建(499户)。同时,该资料仅对抽样农户1954年的收支状况进行了调查,缺乏一个纵向的比较。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1954年全国农家收支调查资料(1956年5月)》,广东省档案馆:MA07.61.222。
     
    【作者简介】常明明,经济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教授。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O世纪5O年代前期农家收支与农村经济体制变迁研究》(11XJLO0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