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户支出结构 农户的支出包括生产投资和生活消费两个方面。生产投资是指再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资料的使用和消耗,如购买农具、种子、牲畜、肥料、加工设备等的支出,而生活消费则包括粮食、副食、衣着、家具、烟草、酒类等开支。 (一)农户总体支出情况 传统小农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是用来满足自身的生产和消费,如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52~1956年农民的人均消费如表3。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平衡统计司编:《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 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5页。 上述数据表明:第一,1952~1956年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不断增加;第二,在消费水平不断增长的过程中,自给性消费所占比重虽在不断减少,但仍占较大比重;第三,商品性消费所占比重趋于上升,文化生活服务及住房消费所占比重变化不大。总体来看,20世纪5O年代前期的农民消费仍具有较强的自给自足性质。另据1954年国家统计局对23个省、自治区15432户农户的收支调查资料,我们可以对当时的农民消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1954年,被调查农户的户均总支出合计为667.7元(实物消费折合现金为442.5元,占66.3%;现金支出225.2元,占33.7%),其中,生活消费支出453.8元,生产消费支出156.6元,纳税35.5元,其他支出21.8元 。[3] 又据广东省的调查,1952年、1954年、1955年及1956年该省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5.32元、101.84元、102.55元及107.04元;人均生活支出分别为78.76元(其中食品支出53.29元)、87.84元(其中食品支出59.65元)、90.10元(其中食品支出58.57元)、91.54元(其中食品支出61.74元) [4]。从广东省的情况来看,首先,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户的消费水平也随之增加。其次,在农户的支出结构中,生活消费占较大比重,而在生活消费中,食品的支出又居首要地位,反映了当时农户的消费是一种温饱型的消费,即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农户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首先要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因此在农户的消费结构中,食用品占较大比重。再次,农户支出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用于生产方面的开支则较少。 1954年,23个省、自治区15432户农户主要食用品的消费情况如表4。 ![]() 说明:“粮食”为各种粮食的混合加工粮,其中包括4斤折合1斤的薯类;“细粮”包括大米和面粉。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的《1954年全国农家收支调查资料(1956年5月)》(广东省档案馆:MA07 61.222)整理。 如表4所示,1954年被调查农户人均消费粮食为373斤,而人均消费细粮仅为160斤,肉类不足10斤,动植物油不足3斤。农户作为生产与消费合一的单位,在收入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只能尽量缩减生活需求,才能挤出一些剩余用于保证下一个周期的基本生产需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