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国史 >

20世纪5O年代前期农户收支结构研究*(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年 常明明 参加讨论

    三、结语 
    20世纪50年代前期,农户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消费支出也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力落后,农副业收入不能满足农户日常支出所需,因此,农户还需要通过货运、出雇等手段来贴补家用。农产品的出售收入是农户现金收入的最大来源。在农户支出结构中,尽管生活性开支占了较大比重,生产性消费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但生产性消费也呈逐步提高的趋势。总体来看,当时农户的消费具有较强的自给自足性质。
    根据1954年国家统计局农家收支调查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农户出售植物栽培产品所获得的收入只占其经营植物栽培产品获得总收入的25.86%l3 J(ppI5 ,这说明在生产力水平落后和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首先要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因此商品性生产程度较低,也表明小农经济与国家工业化大生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国民经济恢复后,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农业作为当时工业发展资金积累的重要源泉,使得工业与农业的矛盾顿时凸显。正如中共中央在《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指出,根据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不但要求工业经济的高涨,而且要求农业经济要有一定的相适应的高涨。但孤立的、分散的、守旧的、落后的个体经济限制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它与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之间日益暴露出很大的矛盾”。
    从理论上讲,要解决“农业拖工业后腿”的问题,一是可以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进而提高农业产出;二是国家可以加强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的控制,把农业的大部分剩余从农民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前一种方法虽然可行,但需要长期的努力;后一种办法则是解决当时困难的权宜之计。1953年11月,国家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以保证粮食的收购和供应,尽可能将农民的农业剩余转化为国家工业化的积累,以降低工业化的成本。但是如果以农户为单位对农产品进行征购就会增大交易费用,为了以较小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农业合作社可以说是最好的组织形式。正如邓子恢所讲:“今后,随着合作化的实现,由个体经济变为集体经济,由1 1000多万农户,变成101万个合作社,将来还可能变为数十万个合作社,这样就便于我们更好的做好统购统销工作..更易做到公平合理、手续简便易行。”[9]P556实行对主要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政策之后,农业合作化运动不断加快,因此,农户收入水平较低、收支相抵剩余甚少也是导致中国农业合作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一个重要经济因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