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早期的中印边界纠纷及其处理 由于印度不断侵占中国西藏的传统控制区,1951年中印边界纠纷即已出现,在1953年西藏军区接管边防后,两军直面相对,边界纷争日益增多。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就双方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在北京举行谈判,但谈判前以及谈判开启时中国就多次向印方表示不谈边界问题,只解决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印度没有公开提出反对意见。1954年4月,两国达成的中印协定主要解决的是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交通和贸易问题,没有涉及边界划分,对于边界中段六个山口的主权归属也采取了回避态度。显而易见,中印协定没有涉及更没有解决双方的边界纠纷。然而,尼赫鲁却认为,根据中印协定的隐含含义和提及的六个具体山口,中国“直接承认”了印度的此段“边界”,印度的“边界线”已经确定。[9]尼赫鲁还指示印军在众多边界争议地区修建检查站,以用于控制交通、阻止非法渗透和作为印度“边界”的象征。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接管西藏边防和调查边界地区情况。因此,在1954年4月中印协定签订后,由于双方都加快了调查等,边界地区的冲突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0] 1954~1958年,中印边界纠纷主要发生在中段地区。1954年6月,印度占领中国达巴宗所属乌热,后来又占领香扎、拉不底。1955年,印度进一步侵占中国扎布拉宗的波林三多,此后,印军又占领了中国的什普奇山口。1958年印度又侵占了中国扎锡岗管辖的巨哇、曲惹。[11] 乌热地区,中印两国的争夺和交涉尤为激烈。乌热位于中国西藏阿里与印度北方邦交界处,原是一个牧场,驻有西藏牧民。该地冬天雪封,西藏牧民退出,到第二年雪化开山时又去放牧。1926年,经过西藏达巴宗批准,又开辟了一个季节性市场,由藏方宗本派人前来收税。这种情况已沿袭了不少年。1936年,印度北方邦边地官员与西藏达巴宗在当地划过界,乌热归西藏,1941年印度军官忽然前来自行收税,曾引起交涉,先是达巴宗,后是噶厦提出交涉,无果。[7](pp245-246)1954年6月29日,印度派遣30多名士兵侵占乌热。7月17日和8月13日中国两次向印度外交部发出照会,抗议印度侵入中国领土。8月27日,印度外交部的答复反而指责中国没有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未能阻止藏人“侵入”印度边界地区。[12]此后,因冬季气候严寒,物资补给困难,印方武装人员被迫撤出乌热。1955年和1956年的夏季,中国边防部队进驻乌热,印军也再次侵入乌热,中印军队形成紧张对峙。尼赫鲁政府声称乌热属于印度,不断向中国提出外交抗议。如1955年11月印度外交部向中国驻印大使馆发出照会,指责20名中国士兵越过尼提山口“侵入”印度。1956年5月2日,印度再次发出照会,指责包括1名官员在内的l2名中国军人携带武器于4月29日“侵人”印度边界地区。9月,印度再次指责大约10名中国士兵多次越过什普奇山口“侵入”印度。[5](p67-69)为了解决乌热问题,1956年中国提议开展联合调查,最终印度同意两国政府都不向乌热派兵以免破坏和平局面。1957年,中印两国都严格遵守限制派兵协议,乌热地区紧张局势趋缓。[13]此后,双方在边界中段的纠纷没有继续扩大。1958年,中印两国在新德里举行谈判。在会上,中方指出印度占领乌热,印方却提出了然冲、香扎、拉不底包括乌热在内的大片土地的要求。最后,双方只是申述各自的主张与理由,并未交锋辩论,谈判无果而终。[7](pp246-247) 尽管早期中印边界纠纷与摩擦主要出现在中段,但两国在东段的争议历时更长,并引起了两国总理的交涉。1951年印度派兵侵占达旺地区,1953年前后又进一步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其他地区,西藏地方政府提出交涉,但印方置之不理。1954年,尼赫鲁在下令修改印度地图和在边界争议地区修建检查站的同时,还向周恩来指出中国地图所划的边界不正确。对此,周恩来答复说:“现在发行的中国地图是以解放前出版的老地图为根据的。中国政府对中国的边界还没有进行勘察,也没有同各国商量,不好单方面修改地图。到适当时候,通过这些协商将产生对中国边界的新画法。”[14]这表明,中国的立场是通过和平协商来处理中印边界及地图问题。面对印度的抢占政策,为了团结和争取印度,中国奉行谨慎而克制的边界政策,致力于维护边界现状和等待恰当时机进行处理。周恩来在1954年6月访印期间向尼赫鲁表示:“麦克马洪线不仅中印边界有,而且在中缅边界也有,这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造成的,他们用铅笔从喜马拉雅山画过来,就像瓜分非洲一样。因此,这条线中国政府不能承认,但是目前维持现状,双方都不要越过这条线。”[15]尽管中印边界摩擦时有出现,但由于中国实行克制的边界政策,中印边界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