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把维护国家统一与促进西藏地方和藏民族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毛泽东1955年10月23日在接见西藏地区参观团、西藏青年参观团负责人等的谈话时说:“昌都应该和西藏其他地方团结起来。卫(前藏)、藏(后藏)、昌都三个地方应该联合起来。”(54)1956年2月12日毛泽东在同藏族人士的谈话中,再次强调团结和信任:“你们西藏可以商量商量,破除老办法,采用新办法,用互相批评互相帮助的办法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用互相信任代替互相不信任。藏族和汉族过去互相不信任,慢慢地就可以互相信任。你们前藏、后藏、昌都过去也互相不信任,今天也要用互相信任来代替。”“西藏有两三个头不好,我们尊重班禅的重要地位,也尊重昌都的地位,整个西藏要有一个主席,那就是达赖为好。……主席让达赖喇嘛当,这样办好,对团结有利。”(55)毛泽东的上述讲话明确表达了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态度,即: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原则下,充分重视西藏地区和藏民族的发展,使两者得到统一。 3.实行民主改革,改造落后的社会制度 西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有自然地理因素,有历史因素,也有历代统治者政策方面的因素,但是实行了数百年的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无疑是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一个。“十七条协议”中就有中央不变革当时西藏的政治制度一项,同时也提到西藏地方应该自动进行改革,目标就是建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完成无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任务,实现西藏与全国的同步发展,并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推动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发展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发展的政策在西藏的实践,也是治藏制度上前所未有的创新。这也和以往历代统治者只重视稳定、只重视上层的政策存在较大不同。毛泽东表示:“西藏地方政府和僧俗人民都希望建设西藏工商业,发展西藏经济,是很好的。中央人民政府一定会帮助你们,使西藏的经济逐渐繁荣,人民的生活逐渐改善。”(56)西藏的发展不仅能够实现汉藏民族平等、各个民族之间平等,也让藏族内部各阶层实现平等有了可能。 5.坚定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1952年4月6日,毛泽东在《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指出:在西藏“我们惟靠两条基本政策,争取群众,使自己立于不败。第一条是精打细算,生产自给,并以此影响群众,这是最基本的环节”;藏军发动暴乱“……各种残民害理的坏事让他们去做,我们则只做生产、贸易、修路、医药、统战(团结多数,耐心教育)等好事,以争取群众,等候时机成熟再谈全部实行协定的问题”。(57)广大藏族群众是党在西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治藏政策的鲜明特点 通过和平解放西藏实践总结出来的治藏理论和政策,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 1.坚定的立场,灵活的策略 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民族尊严、中华民族长远和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既便于人民解放军遵照执行和西藏地方政府正确理解,也便于国际社会减少误判。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能够把刚性原则与柔性策略结合起来,使坚定的立场和灵活的策略相得益彰,效果良好。 2.深厚的感情,巨大的耐心 和平解放西藏,改革西藏地方的政治制度,是着眼于西藏地方和藏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兴办教育、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同样是为了西藏地方的文明和进步。但是对于这些好的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中央却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诚意,把历史使命感,对藏族人民和西藏地方深厚的感情与耐心细致的工作结合起来,可以等待理解和觉悟,用更好的方式把好事办好。 3.昂扬的斗志,实干的精神 十八军将士来自河南、安徽和江苏等省,转战安徽、江西、湖南、贵州等地,最后来到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原来任务是驻守川南。张国华军长已出任川南行署主任,谭冠三政委即将到自贡市任市委书记,多数干部也都被任命了地方的工作任务。”突然受命进藏,思想转弯就是一个巨大考验。十八军将士通过总结光荣历史、评选功臣模范等进行思想动员。政委谭冠三在进藏誓师大会上,手持军帽,郑重宣誓:“请记住!此去边疆,如果我为祖国献身了,请一定把我埋在西藏。”(58)正是有了这样一种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才成就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宏伟大业。但是,到了西藏这样一个高寒缺氧,语言不同,宗教势力影响巨大,风俗习惯存在差异,以及外部政治环境险恶,内部基础工作薄弱、上层阻力重重的地区,光有热情不够,是他们用实干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重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