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袁飞 任博:清代漕运河道考述(7)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农史》(南京)2014年 袁飞 任博 参加讨论

    五、山东漕河:漕粮的最后一程
    承担漕粮最后一程运输的山东漕河并没有复杂的水系,因此以往对这一段河程的记载比较清楚,不足的是在以往的记载中缺少对水程的具体细化,漕粮北上途中有些重要的码头、闸座、集镇等并没有留下记录,此外还有一些水程里数的记载也有错误,本小节将考诸方志等文献,将这些空白和错误予以弥补和订正。山东省辖下济南、曹州、东昌、泰安、武定、兖州等六府有漕粮之责。大运河穿省而过,因此东省的河道不仅承担着本省漕粮运输的任务,其他七省漕粮更是全部通过山东运河直抵通州。然而各府离水次远近不等,漕粮缴纳情况也不相同。濒临运河离水次较近的州县,则可以一例到水次受兑上船。而离运河较远者,需要多费周折,“有征收在官,复派定脚费运赴水次交兑者;有官至水次受兑,令纳户自行运赴交纳者;更有离水次泻远,脚费浩繁,征收折色至水次籴买交兑者,俱系因地方之远近听从民便,历久相安。”无论远近,各州县必须选择一个最为便利的地点作为漕船受兑漕粮之所,最后将漕粮集中到这些便利的运河水次仓交兑上船,(122)如曹州府离运河较远,其漕粮每年都要到张秋镇交兑。(123)东昌府莘县则在大名小滩受兑,(124)兖州府峄县开始在台庄交兑,后改至韩庄。(125)
    山东运河“北自桑园与直隶接壤,南至台庄与江南毗连。自北而计之。初受漳卫之水,次受汶泗之水,又次接沂河之水,下流注于黄淮”。(126)按照漕粮运输的方向,大运河从江南下邳梁王城至黄林庄入山东峄县境,是为漕运入山东境的首程,也是山东运河的开始,即大运河“自李家港东至黄林庄160里为东省境”。(127)北上98里到达滕县境,过朱姬庄八闸,50里至沛县境,行48里到鱼台县,过三闸(夏镇闸、杨庄闸和珠梅闸)进入泇河。从鱼台县王家口北行85里至济宁的四里湾交界处,行75里过三闸至济宁卫境,行17里至巨野县曹井桥,行91里至袁家口,即南旺南湖,北行80里至东阿县,行95里至运道咽喉张秋镇,“西北流经聊城县南,又北经东昌府城东,又北经堂邑县东北,又经博平县西北、清平县西,又北经临清州城,有卫河来会,河势始盛,自此以下不复置闸。北流经夏津县西,”(128)进入京津运河段。其中东昌府辖下之莘县、冠县、观城和朝城四县在直隶大名府的小滩交兑,受兑后漕船北上至馆陶,然后北行90里到达临清,与南漕运道会合北上。
    其中,作为运河咽喉的张秋镇,黄河一旦东泻,此处便是一片汪洋,严重阻碍漕运。“张秋为漕渠襟喉,而大河东溢往往而患”。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正河不能通行,漕船便由城南绕西坡至江家庄、赵王河口归正河,用船引牵设法挽渡;或者“初走正河……旋改走东坡即于曹家单薄进口,由晋城东折而西至南坝头出坡,连樯遄行既稳且速。”(129)
    总的来说,山东运河南北绵亘1200百余里,(130)包括闸河和卫河的一段两部分。漕船出山东运河临清板闸后便进入山东运河卫河段,北行四百多里过德州后便完全驶出了山东运河进入直隶境。由于畿辅之地无漕额,大运河直隶段只承担外省漕粮的运输,也就没有像其他省份那样千方百计把漕粮从各个州县运进大运河的繁芜水路。各省漕船出山东临清板闸后便进入卫河,北行至山东德州后出山东运河,然后入吴桥县安陵镇,由东光县、南皮县北行200余里至沧州,再由青县、静海县北行百余里至天津府,西北行由三岔河杨村200余里至通州,(131)至土坝地方即有一大部分漕粮交缷起车入通州漕仓,另外还有部分漕米由石坝搬运入通惠河,再行30余里至大通桥,再由车户运至京仓。(132)因此,从卫河段运河开始的漕路水程比较简单明了,许多文献都有清楚的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总之,南北绵亘3000余里的运河作为漕粮运输的主干水路,其重要性自不可言。然在这引人注目的大动脉之下却有着诸多的微小运输水路网,而他们却常常被忽略,但它们又是构成整体漕河运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些有漕州县支流湖塘水路网的畅通,漕粮就无法被运进主干水路,漕运也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探讨漕运问题时,对漕运河道的考察不能仅局限于大的方面,对漕河水路进行具体而微的考察才能够完整地展现出漕运当时的实况,也使我们更好地将研究深入。本文仅作一尝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