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供应困难与城市紧缩人口 在导致紧缩人口政策出台的诸多原因中,粮食供应紧张显得尤为重要。在对粮食行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禁止私人粮食贸易,这样国家取代市场,承担城市粮食供应的全部责任,调节着城乡之间的粮食配给。城市人口是由国家供应商品粮,农村人口则是自己生产供给。因而当城市粮食供应困难时,把城市人口疏散到农村便是缓解粮食困难的一种直接且不得已的选择。 首先,城市粮食消费量不断增加。1955年3月,中央下发文件要求城市居民节约粮食,指出城市粮食浪费严重,要求适当压缩粮食销量。但是单纯的号召与宣传并不能解决问题,紧接着国家出台了“粮食定量”政策,城市居民根据职业类型和劳动强度,划分不同等级,每月定量供应粮食,普通居民定量24.87斤/月,重体力工人40斤/月,轻体力工人32斤/月,职工与脑力劳动者28斤/月,大中学生32斤/月,10-18岁一般居民25斤/月,6-10岁一般居民20斤/月,3-6周岁一般居民20斤/月,不满3周岁13斤/月,缺粮农民28斤/月,临时人口25斤/月,上海的粮食供应压力尤其大,实际的定量执行标准在各个等级上都低于中央标准2%~8%。由于粮食定量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群众会想出各种办法,如顶替吃饭等,不少工厂食堂采取了诸如在馒头里掺洋山芋和南瓜等应对措施。 其次,农村粮食供应难以满足城市需求。城市对粮食的需求增长超过了农村的粮食供给水平。从1953年6-9月四个月的购销情况看,计划从农村收购5.1亿斤粮食,实收2.3亿斤,计划销售3.7亿斤,实销4.8亿斤,销多于购两倍多。城市消费粮食过多是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因而必须控制城市粮食消费量;然而在实行定量供应后,城市人均粮食供应量只能维持生存,在人均粮食消费量已经没有减少的余地,那么只能通过减少城市总人口的方式来降低城市粮食总需求。 再次,地区间的粮食调度困难。上海农村地区粮食产量年均仅有30万吨左右,远难满足上海城区需求,因而每年需要从外地调入120余万吨的粮食。然而1950年代国家的运力一直很紧张,尤其是运粮。上海需要的粮食,是从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调运而来,长途调运使得成本大幅度增加,如当时广西南宁调运来到上海的小麦,当地价格是11.3元/百斤,加上运费1.3元,但是上海的计划售价只有11.2元,为此国家需要补贴很多钱。 最后,停止进口粮食也增加上海粮食供应紧张程度。解放前,上海一直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粮食以满足城市需求,如1936年进口大米30余万吨,小麦12万吨,接近需求量的四分之一。然而整个1950年代,我国粮食进口量几乎为零,城市粮食完全由国内供应,这也加剧了城市粮食供应的紧张。 城市粮食供应的困境促使上海市不得不大规模地将剩余城市人口疏散到农村去。 紧缩人口运动产生的长远影响 1955-1956年的城市紧缩人口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有组织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向边疆地区和内陆偏远地区输送垦荒移民成为缓解城市人口压力的重要手段。这次移民运动背后体现的是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与工业化建设时期城市对农产品尤其是对粮食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对此后国家政策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紧缩人口主要的迁移方向是从城市到农村,采用的手段是群众运动式的政治动员。然而将进城农民从城市再输送回农村显然不符合这部分农民的经济利益。比如部分动员对象称“上海生活条件一切都好,乡下很苦,不愿意回去”“在上海就是拾拾垃圾也能过活”。城市与农村之间巨大的生活水平落差,使得许多人并不愿意去农村,因而对动员回乡存在抵触情绪。虽然这次移民在开始阶段轰轰烈烈,但却难以持续,市政府的长远紧缩人口的规划也不得不搁浅。这表明,单纯依靠政治动员和人们的思想觉悟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人口问题。之后国家开始更多地寻求制度上的支持,如建立城乡二元体制,以限制城乡人口的无序流动。 在这次紧缩人口过程中,国家将垦荒视为解决城市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并人力、财力上做了大量的投入。然而上海组织前往江西的垦荒移民却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没能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引起了与当地农民之间的利益冲突。多数移民在垦荒地难以实现生产的自给自足,加上恶劣的生存条件,垦荒移民大批返回上海。上海对江西的移民失败,说明了垦荒移民并不是解决城市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方式。然而对于这点国家却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此后仍将垦荒作为解决城市人口压力的重要手段。 这次城市紧缩人口发生的主要原因正是在于传统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商品粮以供应城市需要。正如珀金斯说,中国所有大大小小城市中心的规模绝不能超过农业剩余的总数的限度……城市供应的主要问题是怎样输入足够的廉价粮食以供养城市居民。新中国城市工业化建设的展开和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供应提出新的要求,而这又影响到此后国家对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社会结构的改造政策。 (作者系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本文得到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以及中国博士后基金“上海小三线建设研究”2015M570320的帮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