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商气候发生变化时,特别是两种气候带的交界地区,如温带与热带交界带,草原植被与农耕植被之间,可能会有较多的人群迁徙,这种迁徙会导致甲骨文地名的变化。例如甲骨文地名“戉”(西戉、戉方),见于传统五期断代的一、三、五期,日本甲骨学者岛邦男认为在山西省西北方,台湾甲骨学者钟柏生以为在山西南部。结合气候变迁的因素来看,很可能是温暖湿润的第一期武丁拓展疆土时北伐至今山西北部的戉方,并败之,或迁其民的一部分南下安置于山西南部,原地仍然有戉方人。到了第五期商末气候变得干冷后,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附近的戉族南下寻求适宜的生活环境,或是受到更为偏北的土方等族南下的压迫,与殷王朝再次发生冲突,战争的胜败都有可能导致北方的戉族人再次南下。这实际上是在气候变迁和征伐战争的双重影响下,戉方的地名发生了地理上的变迁。 在综合文献比勘、干支系联、同版和异版系联、人物及事类系联等方法,参考其他古文字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两系说”的分类断代和环境变迁因素来展开甲骨文地名研究,不仅是方法上的新尝试,而且可结合“王卜辞”与“非王卜辞”地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探索晚商时期的政治地理架构和由此反映出来的家族形态与社会结构等问题。而地名本身在产生、发展、演变方面的特性也使得这种研究可从地理上检验两系说,有分类断代的意义。 甲骨文地名是中国独有的古老地名之一、是中国地名的根源,甲骨文地名研究对于探讨地名学源流至关重要,还可以使中国传统的古地名文化得以延续。甲骨文是安阳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文地名研究可丰富殷墟世界遗产深邃的文化底蕴。李学勤先生曾把甲骨地理研究作为未来“甲骨学的七个课题”之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出来的“芒芒殷土”可为甲骨文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地理上的参照系统,可为商代晚期中国文化地理格局、政治地理架构、民族融合、环境变迁等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