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京水患与水污染的原因 引发南京水患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有相当大的不可抗因素。针对道光时期频年大水,甘熙曾论:“迩来东南水患,皆由上游雨水过多,江湖盛涨,江中洲渚丛生,水道窄隘,既不能宽容,又不及宣洩,以致滨江各省民受其灾。此诚天时地势为之,而非人力所能施也,而江宁省城地当下游,众水交趋,受害尤甚。”(34)可见时人对导致水患的气象、地理与水文因素有着深切体会。 气象学者早已指出,16世纪之后,我国进入了长达500年的小冰期。在东南地区,1551—1620年间夏季水旱灾害频繁,(35)这或许是嘉靖、万历时期南京频发大水的原因之一。而19世纪上半叶则经历了小冰期中的第三次寒冷时期,亦被称为一次“气候突变”。(36)华东地区的低温导致降水增加。(37)因此,就嘉庆、道光时期而言,整个长江三角洲都处于一个偏潮湿时期,南京水患在很大程度上亦与此相关。(38) 从地理因素上说,江中洲渚丛生、水道狭窄,亦对南京内河水文环境造成影响。长江南京河段沙洲的形成有着漫长的历史,与河道变迁亦有直接关系。由于江水携带上游河沙不断淤积于此,早在三国时期便出现了白鹭洲与新洲沙群。此后河道逐渐西移,元末明初,河道又向西迁移了10余公里。(39)14世纪末,新洲沙群合并为七里洲、八卦洲、大河洲、草鞋洲,且面积不断增大。(40)清代上元、江宁两县方志中亦指出,“秦蜀垦山为梯田,沙随水下”,以故沿江“洲渚纵横,涨多坍少,受水既浅,旁溢自多”。(41)与此同时,滨江滩涂生长,逐渐与江岸边的沙洲连为一体,秦淮河入江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随着明初开上、中、下三新河,由秦淮入江处增多,而“大江潮汐,挟沙往来,河道易形淤垫”,(42)给内河水下泄带来更大阻力。 此外,上游水文因素也是引发秦淮水患的重要原因。自宋代以来,上游多为圩田侵蚀,河道狭窄,淤垫不通,夏秋水涨时处处梗塞,横流之水最终皆聚于南京。可以说,秦淮河上游水利失修,下游水患则成必然。 尽管气候及地理因素不容忽视,但导致水环境恶化的主因仍来自城市生活自身。如果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导致环境恶化的两大因素,(43)南京的情况完全符合这一规律。秦淮正、支河所经地区为城市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度最大。万历后期,南京为施行火甲改革而重新编审铺户,当时五城军民铺计669所,其中中兵马司辖内秦淮正、支河流域,境内有字铺308所,占46%,(44)人烟之稠密可以想见。至清代,南京作为江宁省城,仍为东南一大都会。19世纪时,城市人口大约在一百万以上,(45)而城南依旧是主要建置区。(46)不仅沿河一带比屋连栋,甚至桥梁之上亦有贫民搭盖桥棚。时人记载:“搭盖桥棚,非特毁损桥梁、侵占道路,而比屋鳞次,皆芦席板壁,火患尤可虞。近年淮清桥、笪桥重修之后已勒碑示禁,而长干桥、镇淮桥、新桥、大中桥、内桥、元津桥、斗门桥诸桥仍然如故。”(47) 城南人口密度高,尽管水井数量不少,多数居民和商铺仍以河水漂洗衣物,向河中倾倒粪秽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结果正如梅曾亮所言:“沿河居民日倾粪溺污水,涤荡无从,郁积日增,症病日作。”(48)事实上,直至1941年12月,南京才正式开办粪便处理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