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河的主持机构与经费来源 明清之际,秦淮河经历过多次大型疏浚。从治河机构与经费来源上看,南京内河的疏浚不仅有别于农村“按田出夫”、“业食佃力”的模式,而且折射出明清之际南京政治地位的变迁、地方行政格局的调整,以及财政制度的沿革。 明初,南京为京师,朱元璋曾下令以均工夫浚城河。均工夫始于洪武二年(1369),《均工夫图册》涉及的地区包括直隶应天等十八府州,及江西九江、饶州、南康三府,而其中应天、太平、镇江、宁国、广德五府州的均工夫则主要用于每年冬季赴京城挑河。(71)《大明会典》记载:“凡在京城垣、河道每岁应合修缮,其用工数多,须于农隙之时于近京免粮应天、太平、镇江、宁国、广德等五府州,预先定夺奏闻,行移各府起取……每四丁共辏一夫,著令各备锹杵篮担,委官部领,限十月初赴京,计定工程,分拨做造,满日放回。若有不当夫役,及做工未满逃回者,并行治罪。”(72) 均工夫实行的时间极短,唐文基认为,“至洪武二十六年时,均工夫已消失一段时间了”。(73)但南京最后一次动用均工夫是在永乐元年(1403)。(74)此后再无均工夫浚河的记载。 永乐迁都后,南京降为留都。虽然《大明会典》和《工部厂库须知》中均未提及南京浚河之事,但笔者认为,留都南京事例与北京相同。内河事务由南京工部负责,治河经费亦来自工部库银。 万历十七年春,江南遭遇大旱,震泽、嘉兴、秀水、海盐相继发生地震。至六月,“斗米几二钱,袤至江以北、浙以东,道瑾相枕藉”。(75)七月,大学士申时行等因“南京浙江等处俱遭大旱,群情洶洶”而上疏,提出为防止卫所军士骚动,“宜勅南京户部将见在仓粮盘验,足几年放支,是否俱堪食用,如有不堪,作何区处预备”。(76)当月,南京礼科给事中朱维藩亦就此事上言,除对仓粮不敷感到担忧外,还指出“南京内城三山门直溯江流,舟船如织,而今已湮塞,各府仓粮系由水道运进,今尽失其旧,舍舟而徒,费不可言”。随后章下南京户、工二部,户部覆严督各府征解仓米,工部覆“河渠淤塞,责成都水司及应天府水利官查勘设处”,俱允。(77)八月间,南京工部已经完成部分沟渠的疏通,(78)但秦淮河的疏浚当在十七年冬至十八年春。朱维藩奏疏中只提到修复运送仓米的水道,那么为何工程最终扩大至城内正、支各河?笔者以为此次开河还有以工代赈的性质。十八年八月,南京工部尚书李辅曾上疏“请兴工作以寓救荒,谓留都流离渐集,赈粥难周,请修神乐观、报恩寺,各役肇举,匠作千人,所赈亦及千人”。(79)或许出于这一考虑,南京工部又扩大了浚河工程的规模。万历《上元县志》中收录有南京都水司郎中张梦蟾所作《金陵濬河赋》一篇,序文中写道:“是举也……题覆而卒成之者,堂翁进贤李公辅、新城张公槚也,蟾特效犇奏之劳尔。”(80)李辅于万历十六年任南京工部尚书,张槚于万历十八年正月任南京工部右侍郎。(81)因此,《金陵濬河赋》当描写万历十七年的浚河工程,亦反映出南京工部在整个工程中的主事地位。赋中又有“帑金标给兮万余千”之句,帑金当指南京工部库银。(82) 万历四十三年九月,工部都水司案呈五城居民刘鸣晓、秦云龙等联名上书,称自十七年浚河之后,因疏于管理,至今“正河浅狭,尽失其初”,“而支河全淤,遂成平地”。(83)时任工部尚书的丁宾与都水司等官前往城中沿河一带勘查,发现正、支各河“果皆淤塞不堪,而通都士民在在告苦,俱望即时挑挖”,于是决定再次大浚内河。工程自四十三年十月十一日始,历时七月完工,共疏浚正、支河道4500余丈。从工程的组织情况看,丁宾为总指挥,工部都水司官董役,营缮所所丞、所副及作头一名支放工食,又有作头二名置办应用器具,并增委各卫经历、指挥、千户、百户等官逐一丈量,分定地方,招募人夫挑濬。人员部署井井有条,主要涉及工部和卫所两个系统,工程用银近4700两,全部出自南京工部库银。(8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