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叙环节矛盾重重 晚清官修史书纂成后,清廷会对纂修人员议叙。议叙依照史馆自身地位的高低、在馆人员的出勤率、功课、身份等因素,综合评定等级。清代史馆的议叙,既有临时议叙者,也有半程议叙者和全书告成议叙者,而以全书告成议叙者最为普遍。 晚清时期,由于政治生态恶化、社会急剧动荡,各史馆的议叙充满贿选、舞弊、投机钻营等不光彩现象。比如,因实录馆待遇最优,议叙、考绩最厚,故往往成为高官安插子孙、谋取优差的途径。据《翁同龢日记》载,兵部侍郎赵光为其女婿光熙谋求实录馆校对馆差,结果招致御史刘毓楠上奏弹劾,清廷谕令剥夺光熙馆差。议叙还会引起实录馆人员的不满,例如,文宗实录馆半程保举时,详校官翁曾翰就颇有“牢骚之意”。 在议叙过程中,投机钻营也是常有的现象。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载:光绪五年(1879)二月,翰林院侍讲张佩纶奏,山西商人李钟铭即李春山,本在琉璃厂开设宝名斋书铺,却干预公事、钻营馆差,影响甚坏。此案涉及工部尚书贺寿慈和一干满洲大僚,故清廷谕旨查明此案。据都察院讯明,李钟铭系由商人捐纳监生,充(顺天府)布政司膳录,“既得议叙,仍在市井营生,辄攀援显宦,交结司坊官员,置买寺观房屋,任意营造,侵占宫街,匿税房契,又于差满后,擅入东华门内,进国史馆寻觅供事,谋求差使,希图再得议叙,实属不安本分。”贺寿慈因与书商勾结被夺职,李钟铭被杖责系狱,与之交厚的满洲大员宝鋆、载龄等则未受到实质性处分。史馆本是清要之地,纂修人员、辅助人员皆须通晓修史的程式、制度,且应严守馆规。书商本应专注于书铺生意,却好名逐利,攀附高官,希求馆差,不过是为议叙而已。 满汉矛盾也是清朝修史各馆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保证满族官员的正统性和地位,清廷不仅在政府行政层面保障满人的主导地位,就连他们不擅长的修史各馆也要保障满人的地位。虽然这种情况在晚清时期有所缓解,但在议叙环节仍然要面对如何平衡满汉的问题。据《缘督庐日记》载,光绪会典告成议叙时,汉提调叶昌炽建议采取嘉庆会典告成的办法,适当增加名额,但必须“先交吏部核定,其不合例者去之”,以防止滥保。叶昌炽在奖叙中坚持满汉平衡,不愿突破规则增加满人议叙名额,因而得罪了满人修纂官。他们造谣说叶昌炽办事不公,收人钱财,总裁徐桐也牵涉其中。叶昌炽忠于职守,却被厚诬。议叙保举中满汉矛盾之尖锐,由此可见一斑。史馆议叙的弊端乃是制度设计的缺陷、问责不力、环境不配套等因素共同造成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