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党报党刊的建设,在建党前后、中央苏区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创办了众多的党报党刊。在当时异常艰难的斗争形势下,这些报刊的存在时间大多不长,却承担着共同的历史使命——阐明党的理论主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对与打击敌人。党报党刊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启示我们,党报党刊应该秉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 谁是第一份党报党刊? 第一份党报党刊究竟是哪一家?至今尚无定论。 有人说是《劳动音》,理由是它是由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发起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时间上距离1921年7月1日仅仅半年。1920年11月7日,在李大钊和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指导下,工人周刊——《劳动音》创刊了。主要编撰人邓中夏以“心美”为笔名撰写发刊词《我们为什么出版这个〈劳动音〉呢?》,文中宣称要“促进国内劳动同胞的团结……提倡劳动主义,反映国内劳动界真相,为劳动同胞提供充足的智识和善良的方法,提供阶级战争的工具”。11月底罗章龙任主编。《劳动音》为32开本,在北京长辛店、南口等工人聚集地区广为发行,每期总销数达2000份。这本刊物内容侧重于对实际工人运动的指导,着重反映工人受压迫的悲惨生活,曾详细报道过唐山煤矿瓦斯爆炸五六百工人死难的惨案、南京万余机织工人捣毁省议会的斗争等消息,并发表了评论给予支持,此外,还为广大工人指明正确斗争的方法和途径。《劳动音》出版5期后被军阀政府查禁停刊。后又改名为《仁声》继续出版了3期,1920年12月5日因缺乏经费停办。 也有人认为《工人周刊》更贴近,时间上也很吻合。《工人周刊》是李大钊领导北京党组织创办的,于1921年7月在北京创刊。《工人周刊》创刊初期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的机关报,由中共北京组织以工人周刊社名义出版。1922年夏改为从上海迁至北京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工人周刊》4开4版,历任主编有罗章龙、吴汝铭等。李大钊、高君宇等任编委。刘少奇在安源领导工人运动时曾任该刊特约通讯员。 《工人周刊》辟有“评论”“劳动新潮”“劳动要讯”“劳动调查”“工人谈话”“内外政闻”等栏目。它报道过中国工人第一次罢工的高潮,以及中国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反帝反军阀政治斗争的转变过程,充分证明中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组织上已经日趋成熟。 《工人周刊》不仅深受北方工人的喜爱,曾被誉为“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还通过铁路工会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至东南亚、法国的华工群众中。在军阀政府的压迫下,该刊往往不能按期出版,第64期后篇幅缩小,由4开4版改为8开一张,曾经几次停刊,总共出版150多期,每期销数为2000至6000份。 1925年12月《工人周刊》被京畿警察厅勒令停刊,当时共出版133期。现见到的最后一期是1926年1月25日出版的137期。也有一种说法是1926年底停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