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日报》的编委陈春森回忆说,当时的出报环境十分恶劣,常常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上面还有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即便如此,报社还是规定:行军中只要有24小时驻地时间,就要争取出一期报。1939年日军分几路围攻阜平地区,12月3日中午,报社进入易县刘家台以北的芝麻沟时,突然遭到日寇飞机的轮番轰炸,炸死炸伤了一些运输队员和牲口,一部分印刷设备也被炸毁。这时又得到紧急情报,南边完县的敌人尾追过来,北面涞源的敌人正向芝麻沟合围。报社同志晚上急行军50公里才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到达唐县杨家庵村的第二天又出了一期铅印报。 《拂晓报》是抗战时期广泛流传于中原一带、影响最大的抗日宣传报纸。它是党的喉舌,是新四军游击支队全体指战员们政治上的指南针,是党的机关报。1939年毛泽东曾为《拂晓报》题词:坚持游击战争。 《拂晓报》是新四军游击队于1938年9月29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创办的。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是这份报纸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他为报纸命名并在《发刊词》里指出:“‘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来的意思。军人们在拂晓要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 《拂晓报》的印刷与出版都是秘密进行的,它的报纸编写人员随军流动,在行军中工作。当时的报纸编写人员很少,有许多同志在这方面还是外行。他们奔波终日,征尘未洗,就卸下仅有的两支铁笔、两块铁版、两桶油墨、一把油漆、一面木板、一方铁片做成的调油板、印刷蜡纸,在夜深人静时开始工作。 1946年夏出版到100期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改为《雪枫报》,以纪念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与敌人作战时牺牲的彭雪枫同志。 战争年代,《大众日报》有50多位先辈壮烈牺牲,他们中间,有山东分局宣传部长、报社管委会主任李竹如,也有普通的排字工。这恐怕是世界上新闻工作者牺牲最多的一张报纸了。 《大众日报》创刊于1939年1月1日,为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出版至今,是中国共产党现存党报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之一。刘导生、匡亚明分别担任首任报社社长和总编辑,创刊号报眼上刊登“坚持抗战,克服困难,准备反攻”的口号。发刊词中,阐明办报宗旨是“为大众服务,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必要因素之一,成为他们自己的喉舌,更成为他们所热烈支持的最公正的舆论机关”。《大众日报》始终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山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斗争的史实。在抗战的困难时期,《大众日报》也一直坚持出版,不能出铅印报,即出石印报、油印报和书页式小报。抗日战争时期,《大众日报》是引导、鼓舞山东人民团结战斗,夺取抗战胜利的战斗号角。 解放战争中,我们党在东北解放区创办了《东北日报》、在晋冀鲁豫创办了《人民日报》。此后这张《人民日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成为今天的《人民日报》。 回顾党报党刊的风雨历程,从中可以得出两点启示:一是党性原则,即坚持党的正确的舆论导向;二是人民性原则,坚持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党报党刊应秉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 (作者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国内部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