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党报党刊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了许多报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晋察冀日报》《大众日报》《八路军军政杂志》《拂晓报》等。 《解放日报》是在根据地每日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1941年5月16日创刊于延安。中共中央对创办《解放日报》极为重视,创刊前一天,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了创办《解放日报》的通知,为《解放日报》题写了报头,并撰写了发刊词,明确指出该报的宗旨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毛泽东在发刊词中还指出:本报之使命为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创刊后,毛泽东经常亲自指导该报的工作,并撰写和修改重要的社论、评论和新闻。《解放日报》的社长先后为博古(秦邦宪)、廖承志,总编辑先后为杨松(吴绍镒)、陆定一、余光生。1947年3月国民党侵占延安后,《解放日报》在陕北转移途中出至同月27日停刊,共出2130期。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玎,历任总编辑有华岗(华西园)﹑吴克坚﹑章汉夫等。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 《新华日报》针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实际情况﹐正确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宣传全面抗战和持久战的路线,反对片面抗战和投降倒退;宣传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反对国民党当局的独裁专制和特务统治;在国际问题上﹐支持苏联以及英美等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宣传的主要内容是﹕宣传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方针;揭露并反对国民党独裁的反动政策﹐反对美国的侵略阴谋;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这些真实﹑正确的宣传报道﹐教育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曾被毛泽东﹑周恩来称赞为八路军﹑新四军之外的又一支方面军。 《新华日报》始终面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提出“为人民讲话﹐让人民自己讲话﹐讲人民自己的话”的宣传方针﹔开辟“读者园地”“青年生活”“妇女之路”等专栏﹐反映劳动群众和下层公教人员的悲惨境遇以及他们反抗压迫的正义斗争。 《新华日报》用大量版面﹐为民主党派和各界知名人士提供一个比较自由的讲坛。冯玉祥将军和郭沫若、茅盾﹑柳亚子﹑沈钧儒﹑黄炎培﹑邓初民﹑陶行知﹑张西曼﹑胡厥文﹑胡子昂等学者﹑教授和社会活动家﹐经常为此报撰稿。马寅初曾在“友声”专栏发表文章﹐痛斥国民党的腐败﹐呼吁“建立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成立起抗日民主政权。其中,晋察冀边区于1938年1月成立了边区政府,成为“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日报》的前身《抗敌报》就创办于边区政府成立之前的1937年12月,1940年11月7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邓拓。由于处在敌后的战争环境,社址几经迁移。1948年6月14日终刊,共存在了11年零6个月,日发行量最高曾达5万份,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中创办时间最早和最长的党报之一”。该报在敌人残酷的“围攻”“扫荡”中,始终坚持出版,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