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成书于1957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之分析》,是张舜徽先生的一部未刊稿。该书将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区分开来,从政治制度、土地制度、宗法制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对我国封建社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它是张先生在新的时代,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成果相结合而产生的重要学术成果,不仅对研究张先生的学术思想有所裨益,对后世探讨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史学史、学术史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 键 词:张舜徽 封建社会 阶级分析 马克思主义史学 基金项目:2011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荆楚全书》编纂”(10&ZD093) 作者简介:周国林(1953- ),男,湖北枝江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 张舜徽先生(1911-1992),湖南沅江人,著名历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中国封建社会之分析》(以下简称《分析》),是他的一部未刊稿,原稿现藏于湖南图书馆,笔者所见之本为张先生后裔惠赠的原稿拍照本。该书完成于1957年,①共30多万字,是张先生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系统尝试之作。目前,学术界尚无论述该书学术价值的专篇文章,笔者愿对此略尽绵薄之力,在叙述该书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与著述特点等基础之上,揭示其学术价值,以供关注张先生学术思想与20世纪中国史学史、学术史的学者们参考。 一 张舜徽先生一九五○年代学术研究的新变化 清人张之洞在《书目答问》里指出:“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1](P258)张舜徽认为这段话“不止是张氏一人的私言,而是当时学术界的公言。话虽说在清代末年,却反映了有清一代二百六十余年间学者们的治学次第和规格。”[2](P36)张先生本人治学也是循此步骤,他在《旧学辑存》一书中说道:“吾早岁肆力于学,以文字、声韵、训诂为初阶,而后及于经传子史与文辞之诵习。循序渐进,固有次第先后,未尝躐等也。”[3](P3) 就《旧学辑存》②一书的具体内容来看,张先生确实遵循了“由小学入经学”的路径。该书系张先生搜聚其四十岁以前未曾出版的论著而成,反映了他早年治学的实迹。内有《说文谐声转纽谱》、《声论集要》、《两戴礼记札疏》、《读书笺释之余》、《周秦诸子政论类要》、《读文札记》、《皇明经世文编选目》等著作,涉及小学、经学、史学、子学、词章等诸多方面。 张先生早年治学沿着清人“由小学入经学”的旧路径前进,但并不排斥新观点、新方法。在20世纪40年代末,他就开始接触唯物史观。③他于1948年撰写的《广文字蒙求》一书,即运用到了阶级分析学说。他在该书的序中自称:“加以近年涉览译本新书,对于有关人类起源、阶级分析学说,略有窥悟,用来就古文字证说远古史迹,颇有贯通之益。”[4](P8-9) 1949年,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唯物史观成为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一九五○年代至一九六○年代前期,张先生以“强学庐”为室名,④“强学”语出《礼记·儒行篇》:“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可知张先生精神振奋,为适应新的时代,以“强学”鞭策自己。[5]1950年,张先生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了一年,更加全面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有了建国前的涉猎窥悟与建国后的系统学习,张先生很快地适应了新时代,其一九五○年代的学术研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他更加广泛地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并由此产生了几部论著。1956年出版的《中国史论文集》,内有《论劳动人民表现在谣谚中的憎和爱》、《论两宋农民起义的社会背景和英勇事迹》、《论西周是否为奴隶社会答友人问》等文章,涉及中国古代社会分期、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等诸多方面;1957年初完成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物志》,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祖先在生产实践、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集体创造的伟大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此说明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是历史的主人。与建国前开始运用阶级分析观点研究古文字、探索远古史实相比,张先生一九五○年代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成果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分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完成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