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现代史 >

辛亥革命与乡村公产运作的历史变迁(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人文杂志》(西安)2011年 任金帅 参加讨论

    四、总结
    辛亥革命不仅引发了上层政治体制的变革,更影响着乡村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层变动。以公产而言,“官督绅办”的传统运作模式维系着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然新政启动后“权绅化”的历史走向使绅民冲突日益激化,而“官督”力量在这一时期的衰减,使其不足以调和两者矛盾,致使民变风潮四起,进而催生出辛亥革命。革命党人虽以实现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收功之日”,(132) 但革命后建构起之新型国家政权却是徒有民主共和之形式却无“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辛亥一役的确“以一新构造代旧构造,以一新秩序代旧秩序”,(133) 但这“新秩序”实为地方绅士之天下。诚如时人评论,就农村社会而言辛亥革命只是“绅权打到官权”,(134) 地方绅士是为革命拔帜易帜之最大受益者,不仅沿袭了前清赋予的体制性权力,而且绅权由于不再需要以往王权所提供之体制机构为权利合法性与合理性来源而出现质变性扩张。结果中央权威之式微使国家与地方权力的分裂如同城乡之间文化、经济分野一样日渐凸显,导致这种“新秩序”非但没有解民倒悬,反因彻底打碎了传统“官督”力量,使公产等以往“曾经起了维护社会统一和安定”(135) 作用之种种制度渐失效用。公产在剧烈的政体变革中沦为权绅独掌,进而成为劣绅割据乡里的经济基础,而乡村各种社会矛盾冲突非但没因辛亥革命得到缓和,反进一步加剧。
    大革命中的湖南农民运动极为激进,“如暴风急雨,顺之者存违之者灭,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干干净净”,(136) 其主要致因便在于劣绅对乡村的垄断所引发的深层结构性矛盾。清末新政所导致的“权绅化”走向所激化的绅民矛盾还只是经济利益性质对抗,表现形式为发散型的民变风潮,而由辛亥革命所引动的政体变迁则给予劣绅把持公产、割据地方之契机,从而使利益冲突上升到革命及民族国家权力重构之层面。结果十余年后的民主政治的“基础”从建构“民主共和政体”一变而为“在乡村中以革命手段把团保制度推翻,使土豪劣绅大地主等在乡村中不能继续垄断乡政”,(137) 最终民众利益、党派宗旨得以交汇,再次以“革命”的形式实现乡村基层权力的重置与民族国家权力之重构。先有辛亥革命,继起者为“二次革命”、“再造共和”、“大革命”,整个20世纪卓然一“革命之世纪”,(138) 而公产运作模式的时代性变迁诚可为我们认知与体悟这整个“革命时代”之一块踏脚石。
    注释:
    ① 诚如孔飞力所言,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变动始于“太平军叛乱被扑灭的那一年”(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8页。),而乡村公产运作的显著变化亦产生于这一时期。为应对统治危机而产生的厘金从根本上动摇了清廷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由此出现“户部之权日轻,疆臣之权日重”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各地为组织团练开始采用由“地方提供资金的新形式”,即在地方以税收的形式抽“捐”或按亩摊派以获得资金来源,1859年湘乡团练经费出于“捐”者占到近9成(《同治湘乡县志》(一)卷5《兵防》,《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巴蜀书社,2002年影印本,第366页。)。这种藉征税权(公权)所收之团防经费(公款)取自一方用于一方保境卫民,成为此后各类税收性公款的嚆矢。出于对胥吏等的不信任(李怀印:《华北村治一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岁有生、王士皓译,中华书局,2008年,第304页。此外孔飞力、黄宗智、瞿同祖等学者亦持相近观点。),征税权往往委予练团绅士所管理,后者则依托团练组织征收公款,如京山县“革粮差,易以团正,同保甲催收钱粮”(光绪《京山县志》卷8《秩官志》,转引自杨国安:《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第313页。),绅士与团练就此合法获得部分征税权,而近代乡村权力结构变迁之一大因素则于此隐伏。
    ② 李瀚章等编纂:《湖南通志》卷55《食货志一·积储》,《续修四库全书·六六二·史部·地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36页。
    ③ 《同治湘乡县志》(一)卷5《兵防》,第358-359页。
    ④ 《公产须立法维持考》,林伯桐:《品官家仪考》卷4《品官祭仪考证》,王德毅:《丛书集成三编》第2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第439页。
    ⑤ 杨国安:《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第286页。
    ⑥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下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17页。
    ⑦ 详见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的有关论述。
    ⑧ 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第220页。
    ⑨ 《光绪十五年七月十四日硃批御史徐樹钧片》,转引自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9-50页。
    ⑩ 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26页。
    (11) 《民国醴陵县志》(一)《政治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巴蜀书社,2002年影印本,第550页。
    (12) 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第135页。
    (13) 故宫博物馆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738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