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Alastair Lamb, The McMahon Line: A Study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dia, China and Tibet, 1904 to 1914,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1966, XVⅢ. ②Parshotam Mehra, The McMahon Line and After: A Study of the Triangolar Contest on Indias North-eastern Frontier between Britain, China and Tibet, The MacMillan Company of India Limited, part Ⅱ. ③吴丰培辑:《川藏游踪汇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476页。 ④参见吕昭义:《关于中印边界东段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英属印度的战略边界计划与赵尔丰、程凤翔对察隅边防的巩固》,《南亚研究》2006年第1期。 ⑤IOR, Political and Secret Memoranda, I/P & S/18/B. 189, Dundas to Assam Government(No.337M, 15[th] July 1912). Assam Government to Government of India(No. 15 P. T.), 22[nd] July 1912(P. 3323 A/12). ⑥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Proceedings, December 1914, Procs. 156-84. see Parshotam Mehra, The McMahon line and After, Macmillan Company of India Limited, 1974, p. 83. ⑦参见四川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编辑组:《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下),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35、835—837页。 ⑧四川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编辑组:《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下),第928页, ⑨参见四川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编辑组:《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下),第1133、1135、1136—1137、1137页。 ⑩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编辑组编:《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中),第638页。 (11)关于英属印度的战略边界计划,参见吕昭义:《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1774-1911》第四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IOR,P and EF, 1910/13,印度政府外事秘书致阿波尔远征队指挥鲍威尔,1911年9月25日。 (13)IOR,P and EF,1910/13,印度政府外事秘书致阿波尔远征队指挥鲍威尔,1911年9月25日。 (14)《苟国华禀报顾占文续探外人来界情形》,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编辑组编:《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下)第1136页。 (15)IOR,L/P & S/18/B,《密西米远征队日记》,1912年1月。 (16)《苟国华禀报顾占文探查外人来界情形》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编辑组编:《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下)第1135页。 (17)参见朱绣编著、吴均校注:《西藏六十年大事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牙含章:《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0页。 (18)关于辛亥革命后西藏政局及十三世达赖的武装“驱汉”,参见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第二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刘赞廷:《察隅县志略》《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第二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参见吕昭义:《关于中印边界东段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周边疆:1911-1947》第一章。 (21)参见《西藏研究》编辑部:《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四种》,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70页。 (22)刘赞廷:《察隅县志略》,《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第二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