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钮惕生:《钮惕生先生致高践四先生函》,《教育与民众》第1卷第8期,1930年3月,第1—2页(文页)。 (18)邵元冲:《地方自治与建国基础》,《建国月刊》第8卷第1期,1933年1月,第1页(文页)。 (19)李蒸:《适应吾国目前迫切需要的社会教育》,《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6期,1932年2月,第1063—1065页(卷页)。 (20)孙祖基:《江苏省县自治区设置计划》(1928年),江苏省镇江市档案馆藏,民国镇江县政府档案,A8/1/459。 (21)吴保丰:《改进地方党务的要点》,《江苏旬刊》第61期,1930年5月21日,第2页。 (22)倪弼:《江苏省党务情况》(1928年),江苏省镇江市档案馆藏,民国镇江县政府档案,A8/1/459。 (23)《令报乡镇闾邻长选举何时完成》,《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72期,1930年6月24日,第12页。 (24)张立瀛:《江苏保甲》,江苏省民政厅1948年编印,第9页。 (25)《晏阳初谒蒋后前日北返》,上海《民国日报》,1931年3月19目,第3张第3版。 (26)曹克明:《地方自治与民众教育》,南京《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2期,1930年12月,第12、16页。 (27)钟灵秀:《推广民教助成地方自治促进社会生产的我见》,《教育与民众》第7卷第4期,1935年12月,第617页(卷页)。 (28)朱亚云:《地方自治实施之商榷》,《政治评论》第29号,1932年12月14日,第21页。 (29)赵敦荣:《今后中国之民众教育》,南京《民众教育季刊》第1卷第2期,1932年10月,第6页。 (30)诸家:《中国农村衰落的原因和救济方法》,《申报月刊》第1卷第4号,1932年10月,第38页。 (31)高践四:《推行民众教育办法草案》,无锡《社友通讯》第1卷第7、8期合刊,1933年2月,第3页。 (32)陈礼江:《民众教育与乡村建设》,《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1期,1934年9月,第59页。 (33)《江苏教育厅改进各县社教》,《申报》,1932年5月20日,第3张第12版。 (34)《江苏省各县民众教育区中心机关普及民众教育办法》,《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1期,1933年9月,第58页。 (35)《江苏省各县民众教育区中心机关标准工作》,《金山县教育季刊》第2卷第1期,1933年9月,第53页。 (36)《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周年纪念特刊》,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1933年编印,第319—323页。 (37)《一年半来之范公桥实验区》,《民众教育通讯》第2卷第2期,1932年4月,第90页。 (38)《北门民教处事业概况》,清江《民教半月刊》第19、20期合刊,1935年2月25日,第23页。 (39)郭萃章:《三个月来之坝子街实验区市民改进会》,《教育新路》第2期,1932年9月20日,第11页。 (40)《高资第三年》,《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4、5期合刊,1936年8月,第150页。 (41)《高资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4页(文页)。 (42)《高长岸实验民众教育馆概况》,《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9、10期合刊,1931年6月,第13—14页(文页)。 (43)《南通社会教育之概况》,《农民教育》第4卷第10期,1934年12月,第2页。 (44)郭萃章:《三个月来之坝子街实验区市民改进会(续第2期)》,《教育新路》第6期,1932年10月30日,第8页;江苏省铜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铜山县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94页。 (45)《大中桥实验区两个报告》,《民众教育周报》第39期,1933年2月15日,第5页。 (46)郭萃章:《三个月来之坝子街实验区市民改进会(续第2期)》,《教育新路》第6期,1932年10月30日,第6—7页。 (47)郭萃章:《本馆办理军民合作筑路的经过》,《教育新路》第8、9期合刊,1932年11月30日,第5—6页。 (48)《本馆施教工作全貌》,《教育新路》第83、84期合刊,1935年5月10日,第4页。 (49)王凤桐:《标准工作施行后苏常十县之民教机关》,《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9期,1935年5月,第1740页(卷页)。 (50)《无锡高长岸乡村改进会近讯》,《教育与职业》第123期,1931年4月1日,第293页(卷页)。 (51)陈升桥:《一个实验区二年半来努力记》,《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2期,1933年4月,第66页。 (52)《大中桥实验区两个报告》,《民众教育周报》第39期,1933年2月15日,第6页。 (53)孙月平:《全国乡村运动概况》,《乡村建设季刊》创刊号,1935年7月,第8页(文页)。 (54)吴椿:《江宁自治县政实验》(燕京大学政治学丛刊第29号),1936年,第37、39页。 (55)江恒源编著:《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编印,第16页。 (56)金轮海:《农村复兴与乡教运动》,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75—376页。 (57)《十九年度各县社会教育设施注意要项》,《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73期,1930年6月25日,第1页。 (58)江问渔:《农村改进之路(二)》,《教育与职业》第143期,1933年3月1日,第231—232页(卷页)。 (59)徐秀丽、俞可平:《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的比较分析》,徐秀丽主编:《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60)费孝通:《乡土重建》,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52页。 (61)《函复省党部解释保甲疑义六项请查照》,《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922期,1935年3月19日,第3页。 (62)1931年9月,吴县县政府训令各区,指出乡镇长选举一事“经迭次令电催办”,而候选人“延未报核者尚居多数”,限令各区迅将候选人呈报,“如再故延,定予从严惩戒”。《快邮代电》,《吴县县政公报》第64期,1931年9月16日,第11页。 (63)1932年5月,内政部以民字第37号代电答复江苏省政府,指出闾邻长辞不就职,“如果无相当辞职理由”,应“酌予限制”。《解释闾长邻长辞不就职法无明文是否限制案》,孙燕京、张研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续编》第260册,大象出版社2012年影印版,第168页。 (64)莉莉:《烟镇长辞职》,《吴县晶报》,1935年9月18日,无版次。 (65)《坝子街实施区选举闾邻长》,《教育新路》第16期,1933年2月28日,第11页。 (66)《坝子街实施区闾邻长宣誓就职》,《教育新路》第18期,1933年3月20日,第22页。 (67)《下淀实施区选举闾邻长》,《教育新路》第21期,1933年4月20日,第20页。 (68)《下淀实施区闾邻长就职典礼》,《教育新路》第23期,1933年5月10日,第20页。 (69)《协助保甲》,《教育新路》第120期,1937年4月1日,第10页。 (70)《协助补选改选保甲长》,《教育新路》第65、66期合刊,1934年9月20日,第16页。 (71)《协助高南高北两镇长副选举》,《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8期,1933年12月,“消息”,第72页(栏页)。 (72)《县府令推选闾邻长》,《苏州明报》,1932年1月24日,第2版。 (73)《区令旧乡长办保甲》,泰县《江东》,1935年5月1日,第3版。 (74)拭:《宣传保甲》,泰县《江东》,1935年5月11日,第2版。 (75)成伯孚:《论乡镇长》,泰县《江东》,1935年5月12日,第2版。 (76)王叔介:《实施二十二年度标准工作应有之准备》,《吴县教育》第2卷第11、12期合刊,1934年1月31日,第10页。 (77)严清:《改造农村生活的途径》,《云南民众教育》第1卷第3期,1933年9月,第16页。 (78)《铜山县民教馆办理闾邻长训练班总报告》,《教育新路》第53期,1934年4月20日,第1—6、11页。 (79)《铜山县民教馆办理闾邻长训练班总报告》,《教育新路》第53期,1934年4月20日,第14页。 (80)勃盼:《故乡所见》,《独立评论》第177号,1935年11月17日,第11页。 (81)陈升桥:《训练保甲长之意义及其方法》,清江《民教研究通讯》第4期,1935年5月10日,第13页。 (82)《解释当选之乡镇长不识文字者是否有效案》(1932年10月),孙燕京、张研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续编》第260册,第219页。 (83)青青:《乡镇长送省志闻》,《吴县晶报》,1935年9月4日,无版次。 (84)相菊潭演说,张心弼、袁叶中笔记:《实施民教的技术》,《江都教育》第4期,1934年12月,第3页。 (85)《江苏办理保甲的经过及现状》,《新江苏报》,1935年2月27日,第2张第6版。 (86)《江苏省各县乡镇保甲长训练大纲》,《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775期,1934年9月22日,第11页。 (87)《保甲长受训期保障》,镇江《大众导报》,1935年5月16日,第2版。 (88)洪宝林:《荷生乡推进保甲之经过》,清江《民教研究通讯》第6期,1935年6月10日,第22—33页。 (89)《八个月来之江苏省立东海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东海民众教育馆1935年编印,第211、213页。 (90)《参加训练铜山区各县乡镇长》,《教育新路》第71期,1934年12月10日,第9页。 (91)《铜山区乡镇长训练》,《教育新路》第83、84期合刊,1935年5月10日,第10页。 (92)《铜山县民教馆办理闾邻长训练班总报告》,《教育新路》第53期,1934年4月20日,第14页。 (93)《严县长昨晚参观南门民教馆》,无锡《民报》,1933年11月23日,第2版。 (94)茅仲英:《保甲制度之实验》,《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10期,1935年6月,第1877页(卷页)。 (95)黛黛:《公安局提逃训保长》,《吴县晶报》,1935年8月14日,无版次。 (96)《保长训练趣事多》,《吴县晶报》,1935年8月10日,无版次。 (97)陈柏心:《中国县制改造》,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版,第498—499页。 (98)《下淀实施区闾长谈话》,《教育新路》第39期,1933年11月10日,第17页。 (99)洪宝林:《荷生乡推进保甲之经过》,《民教研究通讯》第6期,1935年6月10日,第31页。 (100)《铜山县立民教馆举行主妇谈话会》,《教育新路》第59期,1934年6月20日,第15—16页。 (101)《下淀实施区户主谈话》,《教育新路》第39期,1933年11月10日,第16页。 (102)《萧县民教馆鞋工谈话会》,《教育新路》第49、50期合刊,1934年3月20日,第25页。 (103)《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乡村工作概况》,乡村工作讨论会编:《乡村建设实验》第3集,《民国丛书》第4编(16),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影印版,第145页。 (104)茅仲英:《保甲制度之实验》,《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10期,1935年6月,第1895页(卷页)。 (105)茅仲英:《城市劳苦大众教育之新努力——蓬户教育之实验》,《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10期,1934年6月,第1844—1846页(卷页)。 (106)茅仲英:《保甲制度之实验》,《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10期,1935年6月,第1895页(卷页)。 (107)[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8页。 (108)陈果夫主编:《江苏省政述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969),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民政”,第26页。 (109)《指定农教馆馆长兼任区长》,《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6期,1934年9月,“消息”,第17页(栏页)。 (110)《训令丹阳等八县实验农教馆馆长援例出席政务会议》,《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662期,1934年5月11日,第2页。 (111)《民教馆归并一区所讯》,泰县《泰报》,1934年1月21日,第3版。 (112)《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乡村工作概况》,乡村工作讨论会编:《乡村建设实验》第3集,《民国丛书》第4编(16),第144页。 (113)《区长与公安分局长》,《江苏省政府公报》第348期,1930年1月28日,第2页。 (114)师慎:《地方自治改革案》,《建国月刊》第8卷第2期,1933年2月,第18页(文页)。 (115)《乡村公安机关》,《苏州明报》,1933年2月5日,第2版。 (116)王育诚:《下蜀自治实验区三年来工作报告》,《教育辅导》第2卷第4期,1936年7月,第27页。 (117)王育诚:《下蜀自治实验区三年来工作报告》,《教育辅导》第2卷第4期,1936年7月,第37页。 (118)《宜兴县农教馆长兼区长办事处的消息》,《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9期,1935年5月,第1846页(卷页)。 (119)朱坚白:《谈政教合一》,《教育辅导》第1卷第7号,1935年6月,第2、4页。 (120)公言:《区公所与民教馆》,泰县《泰报》,1934年1月28日,第2版。 (121)索园:《推行政教合一》,《新江苏报》,1935年11月25日,第2张第7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