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职业生活——从生计来源到兴趣理想 经济学与社会学都同意,超过限度的收入差距扩大,是社会冲突的重要来源;区别在于,对于结构性不满的积累,社会学认为,收入的正当性和与此有关的社会地位预期问题,具有同等的解释重要性。我们所言的社会结构,实际上包含着群体的主观预期和客观地位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结构的基本性质(22)。职业的内涵不仅仅是职业的社会声望评价,而且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评价指标,它包括权力、财富、声望,亦即处于社会地位等级体系中的职业地位,是由职业权力、职业所能带来的财富,以及职业所具有的声望所构成的(23)。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知识分子对他们的职业生活赋予了丰富的正面意义。首先,他们坦言职业生活是生计来源的基本需要,并用各种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由叶圣陶等筹划发起的“上海著作人公会”在其成立宣言中即声明要坚决捍卫现代职业作家群体的合法利益:“著作人受资本家剥削完全与体力劳动者同其命运……著作权价格的低廉和受雇工资的微薄,已经使著作人不能维持生活……著作人供给产品于社会是直接对社会负责的……那时候,我们将……改善我们自身的生活,同时,自然也可以无拘牵的竭尽忠诚于我们的文化。”(24)其次,知识分子认为职业生活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来源。一个笔名为莘的知识分子认为,一个人的工作可以促进健康、发展智力、助长文明与获得幸福: 一:工作可以增益健康……天实赋与吾人以必须时常活动之机器,使吾人不但能生产,更能增进精神上之愉快及身体上之康健……二:工作可以发展智力……每见从事各种职业之人,对于其本业常能表示其一种特长,为常人所不能者……三:工作可以助长文明。试一检工业史,政治史商业史,乃知此几千年中,不知耗去几万万亿人之精力,耗去几万万亿人之心力。经几万万亿人之思想工作,始产生今日之世界……故曰工作可以助长文明……四:工作可以获得幸福……彼以工作为乐者,必爱工作;爱工作者必为勤奋之人;勤奋之人得快乐。故惟以工作为苦者乃得苦楚;以工作为乐者乃得快乐,是工作本身无苦乐,惟人自造之(25)。可以看出,这段文字因从职业工作过程本身所需要的体力、脑力出发,进而将其镶嵌在对19世纪以来工业文明发展所持的乐观主义话语中,与前引文艺复兴时期的工作观颇为类似。而作者的论述方式是先从工作与个体健康、智力的关系入手,进而谈及工作与文明关系之宏观论述,在文字末尾,作者又返回个体层面,提及工作对于获取个人幸福的意义。这一由个体到社会,再返回个体的论述风格也体现出肇始于“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思潮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的继续发展。 在社会分工尚未充分发展的传统时代,家庭手工业是人们从事的主要职业之一。手工艺人能够从自己的工作中获益;并在工作过程中运用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技艺。工作和消遣,或者说工作和文化之间天衣无缝(26)。工业革命所导致的专业化社会分工使得工作与闲暇产生了分离。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尽管专业化社会分工已经充分发展,但仍有知识分子试图弥补职业与闲暇消遣之间不可调和的缝隙。一个笔名为穹庐的知识分子承认职业是维持生活的必要条件这一现实,但进而认为职业同样是一种消遣与娱乐的方法。梁得所认为编辑工作具有兼顾自我生计与社会服务的功能,并且有自我实现的乐趣:“编辑工作是我喜欢做的,也不怕其繁琐。一个人总得有种职业,专事谋生太无意义;纯粹作社会服务事实上也办不到。我觉得出版事业是办社会的Semi-social工作,所以喜欢得在这种事业里尽一分子的微力。”(27)徐宗恺和江旅也提倡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发现兴趣: 我们要维持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必定先要有职业,所以职业是维持生活的条件。但是他不仅可以维持生活,并且是一种最有益的消遣方法,因为消遣也是生活中一种必要的事情。假使一个人没有职业,就要想一种事情来消遣了(28)。 人的生活,是建筑在自己所任的职业里面的,凡是有为有守的人,都有固定的职业,热烈地本着经验,凭着理想,去求改进服务的方法……挟着兴趣以服务,把职业当作事业,却是唯一的娱乐方法(29)。 我以为只要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人群能有福利,对社会有所帮助,都该看得比生命还要宝贵。我们有了固定的职业,还须有“乐业”的精神。把工作看作一件有趣味的事,那末,非但事业有进步,就是自己的精神上,也常感得愉快了(30)。随着人们劳动的工具为机器所取代,人也与自身的智力潜能和工作面貌日益疏离。每一个个体都被程序化和惯例化,无法从工作中找到表达自我的方式与成就感。这就是马克思笔下的人的“生命时间”转变成为“工作时间”。这种被异化的职业生活,毫无乐趣可言。知识分子一方面看到职业生活的无聊之处,另一方面试图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倡导职业的真谛与乐趣所在。也有知识分子认为工作有助于养成严谨、缜密、坚韧之品性。在这种论述中,工作被视作个体服务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最佳方式,而工作也是形塑个体的良好品性的不二法门。职业工作也因此而占据了道德层面的制高点,被视作不劳而获的职业遭到严厉的斥责: 普通一般人讲到他自己的职业,总说是不过“混饭吃”……如果职业的意义不过是换一碗饭吃,当然没有什么真正可乐的地方……我们中国有许多拥有家产的人,就不想有什么职业,只想在家里陪着妻子,吃白饭……要想享得职业的真乐,先要明白职业的真谛。一个人生在世界,受了人群的许多利益,人人都应该各尽所长,对于社会有尽量的贡献,这是人人所以必须有职业以服务社会的原理(31)。 吾人平日之举动行为,似无关重要。然渐积而成习惯,为吾人所不易察觉,及其既成习惯,势力极大,即能自觉而思自拔,已苦于积重难返,而不易奏效,工作之于品性,则亦有然……初任事时,即立意凡事之经吾手者,无论大小,必以全副精神处之,以求得最完善之成绩为鸪的,必竭吾心力,至不能再有所进而后已,如此缜密准确之习惯,日积月累,能使全部精神为之增强,能使全部品性为之改进(32)。 特殊阶级的人,安坐以享受优越的生活权利,或拥遗产,或发横财,或领干薪。此等人用不着职业,也想不到世上有所谓职业,此等人平日享有职业的人给他的衣食和一切生活需要,而自己绝不操一职业以图报,实为人群的蠹虫。大闹世界的社会革命,就是革他们的命(3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