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优抚措施 边区采取了多项措施保障抗工属的生活和生产,优待逐渐由治标向治本转变,逐步探索出一套确实可行的优待模式。即由政府推动,积极发动民众替抗工属代耕到帮助抗工属建立家务,解决抗工属生活问题。 1.经济减负的实施。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最重要的负担就是救国公粮,抗属可以免纳捐税。1942年,边区政府规定“抗日军人直系亲属(父母妻子)每口收获量在七斗以内免征。”[9]190 《抗日军人家属优待条例》中就有关于折扣购物的规定“公营商店及合作社之货物持优待证享受九五折”,边区公营商店等不定期举行关于抗工属购物的优惠,尤其在拥军月内规定凡持有证明的抗属在“公营商店购买物品价值一千元以下可享受八折至九折之优待”。[3]250边区政府在抗战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其有限的财政税收中尽量保证对抗属和工属的优待。抗工属也往往表现出极高的政治觉悟,如抗属李银旺贫农“自愿缴纳二斗”。[5]432有的抗属说:“为救国大事出点公粮草算啥,我的钱还可以掏出来”。[13] 2.节日慰问与“双拥”。在边区,各级政府及群众组织逢年过节经常开展对抗工属的慰问活动。曲子县“旧历年关请抗属吃饭,送慰劳品,马朎区共送猪肉一百斤,豆腐一百八十六斤,油饼一百二十斤,麦子一石二斗袜底鞋底七双……召开第一乡抗属及部队抗属联欢会一次,到会三十余人……直接优待救济大洋一百九十五元”。[12]161桥儿沟,鲁迅艺术学院,新华化学工厂,抗日剧团等于旧历年关慰问抗属,“收到二百五十四元,赴抗日军人李金胜,朱继鲁,白福成(友军十七师五十一旅x团的战士)等家庭慰问。抗属无限感激,白福成的父亲说:“边区对待咱在友军抗日的家庭也一样咱一定要写信告诉福成小子要他好好在前方抗日。”[14]边区十分重视优待友军家属,米脂银城市的友军家属在政治与物质上同八路军一样享受同等待遇,银城市给二十九户友军贫困家属救济二十一石三斗粮。[15]慰问活动的开展,倍添抗属们的精神慰藉。 为使优待成为一种常态工作,促进军民军政关系发展,1943年边区政府《拥护军队的决定》规定“保证抗属生活不低于一般群众生活水平。应在优抗工作上做到贫先于富,远近一样,亡存一样,尤其要把优工比优抗好的现象倒转过来。反对优抗工作上的任何忽视现象,同时要注意教育组织和帮助抗属积极参加生产,奖励生产中的模范抗属”[3]95,并决定当年1月25日至2月25日为边区第一个拥军运动月,军队也发起拥政爱民运动,之后每年都例行开展双拥运动。 双拥运动开始后各县市积极行动,普遍动员,安排部署,形成慰问优待抗属的热烈场面。“三边分区招待抗属吃饭并对其购物八折优待”[16],延安市在边府大礼堂举行招待会“抗属及荣誉军人两百余人参加”[17],侨联帮抗小组帮助友军家属劈柴,挑水,彼此倍感情切。[18]表1是1944年双拥月延安市市民宴请抗属、退伍军人的统计表,清楚反映出边区民众双拥的热情。双拥运动使抗工属感受到政府和民众的热情,一位友军抗属在招待抗属联欢会上说:“今天参加这个抗属联欢会就是无上光荣”。[19]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边区民众和抗工属关系之融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