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创办公共事业。边区政府不仅发动民众开展各种优抗活动,而且创办了许多公共事业用以帮助抗工属。边区创办了一所抗日军人家属学校,使他们有充分受教育机会,“该校先后收入学生三百人已经毕业的在百人以上,这些抗日军人家属原来目不识丁的,由这所学校毕业后,已能写信给前方的抗战家人了”。[21]9-10其它机构也尽力安置照顾抗工属及其子女,“边区保育院有抗属子女100余人,保育小学收容400余人,八路军供给部创办工艺队,收容抗属50—60人”。[22]各县也积极行动尽力关爱抗属,延安市创办了抗属纺毛新村“十五位抗属前往新村工作每月可得实物工资四斗八升五合小米,并有规章享受优待与奖励”。[23] 边区创办的这些公共事业一方面安置了部分抗工属,使她们生活有着落,同时也使抗工属子女们学到一些文化知识,使其受到教育。 4.生产代耕与帮扶。代耕是边区政府优待抗工属最主要的途径。边区政府结合边区实际和抗工属劳动力多寡,地域等具体条件,采取了多种灵活的代耕②方式,多种措施保证代耕质量。1941年3月,边区民政厅给各县发出了指示信,要求按照抗属家庭生活情况,合理的享受代耕。必须做到:“1)抗属第一,工属第二,外地工属优先,本地工属次之;2)富者多负担,贫者少负担,富裕抗属少代耕,贫苦抗属多代耕;3)反对用私人感情,反对双方享受代耕;4)不脱离生产干部家属不代耕,女干部家属同样代耕。”[3]2148月,又出台《陕甘宁边区优待抗属代耕工作细则》进一步细化代耕工作,对代耕收获不足者要求代耕队员补足,保证抗属收获,加强代耕效力。同时《细则》中加强代耕队的代耕和组织管理,进一步明确代耕队的领导职责,加强代耕效力,杜绝代耕队管理的涣散。 各县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又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完善代耕。安塞县为保证每个抗属丰衣足食,审查了每个抗属家庭经济状况,认真执行优待条例,制定优待等级,取消了有劳动力和富裕者的代耕,使原受优待户数从557家降到436家,减少约20%,并明确了优待对象。[24]为纠正“平均主义”倾向,各县普遍规定了代耕数,靖边县“取消平均主义式代耕…代耕只给没有办法的代耕,规定代耕大人三垧,小孩二垧…”[25]226清涧县则进一步细化代耕标准“必须保证抗工属每人每年有七斗以上的粗粮收入,其办法为抗属十二岁以上者代耕四垧以下者代耕二垧,此外替出征军人代耕二垧(如系工作人员代耕一垧)…保证收获,遇有不足,则代耕人帮补。”[26]吴堡县积极整理代耕队组织,加强代耕队领导,“由各乡乡长,各村村长负责代耕队生产,简化层级,扩大代耕队成员范围减少脱产人员增加了劳动力,保证了代耕。”[27]1943年2月9日,边区政府以《解放日报》社论形式要求检查过去优抗工作并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全力保障全边区3万多户抗属最低限度生活。从图表2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边区1943年对抗工属的代耕标准比1942年有了较大提高,抗工属的生活是有保障的并且取得不小进步。 帮扶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帮扶主要是在农忙时临时性帮助缺少劳动的抗工属进行收耕,保证他们的播种与收获。边区政府要求“尽可能动员妇女儿童,帮助抗属做各种副业的发展”,[4]115同时让“机关团体人员利用礼拜六协助代耕”,并且动员“雇工、商人、自由职业者、店员、学徒参加代耕,商人、自由职业者可以钱代工,经代耕队交纳帮助抗属代耕”。[3]218安定县下乡工作人员在南区已开始实行礼拜六制度。1943年秋收时节,吴堡县区干部三十六人在县书和县长带领下帮助抗属秋收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群众说:“当抗工属真光荣,什么事都有公家来帮助”。[29]通过这些措施使军人安心抗战,工作人员安心工作,使抗工属感受到政府的关怀,体会到作为家属的荣耀。 5.建立家务活动。边区对于抗工属的代耕和救济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抗工属的生活,但毕竟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措施,不能从更本上改变一些抗工属的困苦生活,为使抗工属的优待良性发展,同时也为从根本上改变一些抗工属的困苦生活,1944年林伯渠在边区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指出“由于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决定了优抗工作也是长期的,因此必须不满足于消极的临时‘救济’,而要提高到积极帮助抗属建立家务,抗属的生产遇物资不足由当地政府与群众解决,物资局,合作社调剂抗属生产资料及收获抗属生产成品”。[30] 边区民众热烈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身到帮助抗属建立家务中。安塞一区三乡优抗主任宋占才,帮助抗属建立家务,决定每个抗工属青年妇女要纺棉纱十五到廿斤,纺羊毛五斤到十斤,每家喂一头猪,要保证抗属一般达到耕二余一,帮助友军抗属刘寡妇代耕四垧地,收细粮两石二斗及麦子两斗,计划纺线十五斤。[31]三边各地帮助抗属建立家务共送母羊一三八只,二条牛,一头驴,四母猪,糜子三大斗,羊皮十二张,布四丈,谷草一千三百斤,边币七千三百元,盐池一区六乡还给抗属盖了房。[32] 通过建立家务抗工属的生活不仅得到明显的提高,而且建立抗工属生活保障长效机制不再仅仅依靠政府的救济抗工属就能维持其生活。在建立家务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先进的抗属,如环县抗属余凤贤,上有七旬父母,下有不满十岁一双儿女,在政府建立家务帮助下,家有余粮,差不多做到耕二余一。其叮嘱丈夫“安心杀敌,不要挂念家里”,被称为模范抗属。[3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