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京政府时期关于清初内政的叙述 民国成立,一时没有大量适合需要的教科书,一些书局就对清末教科书进行改编,以暂时使用。19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体中国历史》,即是改编自1907年版。《新体中国历史》涉及清初内容有“圣祖之经营内域”、圣祖之经营域外、“文字狱之繁兴”、“西域之平定”、“西南诸藩事略”、教党海酋及回部之乱”等六节,清初经营主要讲述康雍乾三朝武功,内政措施集中在“文字狱之繁兴”一节中。书中叙述了三朝发生的文字狱,如明史之狱、南山集之狱、试题之狱、论史之狱、文评之狱、注经之狱、诗钞之狱等,特别提及清政府诛杀情况,如明史之狱:“《明史》为明朱国桢所著,庄廷鐮购得其遗书,窜入己名。补崇摘一朝事,直陈清事无所讳。归安知县吴之荣方罢官,冀以告讦谋起复,事闻,戮廷鐫尸,杀其弟廷钺,旧礼部侍郎李令哲曾作序,亦伏法,并及其四子。是狱株连共死七十余人,妇女并给边。”该书认为,康雍乾三帝为专制时代之雄主,钳制舆论,束缚士林,文字狱是清朝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三帝特兴用以制服国民巩固帝业者。专制进化,盖于斯为极端。” 清末编写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主要叙述清朝的“仁政”,没有对清朝的批评,也没有文字狱方面的内容。民初改编后,增加了文字狱内容,对清初内政的叙述也集中在文字狱方面,视之为清朝专制统治的手段而加以批判。19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增订普通新历史》、《增订中国历史教科书》等改编本基本如此。② 191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可谓是民国第一部新编中学历史教科书,共4册,第1、2册为本国之部,第3册东亚之部,第4册西洋之部。《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从“满洲之崛起”、康熙之政策”、“骨肉之祸”、“文字之狱”四个问题讲述清初事迹,其中又以康熙朝为主。康熙猜忌之心极甚,明室遗老著书立说,流露出其河山故国之思,帝竭力压制,遂构成文字之狱”。康熙知道人心终不可遏,乃设牢笼之术,开博学鸿词科,纂修明史,表彰理学。“于是逢时之士,争趋捷径,而士林皆靡然以一第为荣”。雍正与乾隆内政主要讲述文字狱,如査嗣庭、谢济世、陆生栴、曾静吕留良、胡中藻之狱等。康雍乾三朝釆取这些措施, 以巩固君主权威”。③该书从压制与笼络两个方面批判了清朝的专制统治,把文字狱视为清朝的压制手段,编修《明史》等视为笼络手段。这种叙述方式,为民国很多教科书所釆用。 文字狱是北京政府时期的教科书叙述重点。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详述了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认为文字狱是专制积威之明验“不仅诛戮颇多”而且限制了思想自由与学术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当民国前三世纪至二世纪之间,正泰西各国各大宗学术昌明时代,我国国民则蜷伏于网罗机括之下,除词章考据外,不敢复有言论及思想之自由,而人才为之大绌”。④一些教科书专门叙述文字狱,从反专制角度进行了批判。⑤ 对清初惠民措施或有肯定。清朝入关后,取消明季苛捐杂税,废除一些行业的贱民身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这是清朝获得民众认可的手段,对巩固清朝统治有重要意义。前引《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指出康雍乾三帝“用宽猛互济之道”,示民宽大,减轻赋税,乾隆朝“一方豁免租赋,豁除赔累,增广赦条,起用废员,日下宽大之诏;又时惩治一二玩法大臣,通饬直省地方,严禁四恶”。⑥年中华书局《新制本国史教本》指出,康熙巡河工, 减田租, 除丁税, 雍正减轻苏松嘉湖重赋,徽州等地世仆乞丐除籍为良; 乾隆除广东浙江渔户为良,“庶几仁政”⑦。年吕思勉《新学制高中本国史》讲到,清初入关后,悉数取消明季加派,赋税征收以万历中叶以前为准,宫廷用度也很节俭,并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例。世宗整理盐课、关税,剔除火耗陋规。⑧清朝减轻赋税、与民休息等措施,被视为是清朝的仁政受到肯定。 从北京政府时期教科书对清初内政的叙述可见,绝大多数教科书是从民主共和立场上,批判了清朝专制统治。一些教科书还叙述清初的惠民措施,表达了对清初内政部分肯定。这种叙述立场, 到南京政府时期发生了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吕瑞庭、赵澂璧编纂:《新体中国历史》卷6,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第34-36页。正文中年份为教科书第1册初版时间,下同。 ②普通学书室编纂:《增订普通新历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第101-102页。 ③潘武编:《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第册,上海:中华书局,1913年,第194-196页。 ④赵五森编纂:《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卷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第33-35页。在1922年《新著本国史》中,赵玉森也持同样看法,赵玉森编纂:《新著本国史》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123-124页。 ⑤参阅章嵚、丁锡华编《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高小用)第9册,上海:中华书局,1914年,第3页潘武、章嵚编:《新编中华历史教科书》高小用)第6册,上海:中华书局,1915年,第14页。 ⑥赵玉森编纂:《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卷下,第34页。 ⑦钟毓龙编辑:《新制本国史教本》卷下,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第61-63页。 ⑧吕思勉编辑:《新学制高中本国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第24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