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现代史 >

民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7)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学术月刊》2014年第3期 刘超 参加讨论

    六、民国社会中汉族意识的参照
    汉族意识在民国社会中一直存在着。满族在中原建立政权以来,推动了各民族间同化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但其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的满汉矛盾事实存在。民国成立后强调五族共和与平等,清末排满的汉族立场因为不利于国家统一而被北京政府放弃。但是,清代以来的满汉矛盾记忆并未消失,依然有很大的影响,成为民众民族主义与爱国思想的一个渊源。晚清的种族观念从科举制度废除以后就被注入到教科书中,在民国成立以后渗透到更低的教育层次,它巳内化为青年学生的思想。①晚清种族观念给民国一代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多人爱国意识正是从种族革命出发,最早接受的正是反满种族革命思想。鲁迅在民国时代即大谈“排满”以改造国民性②倡导民族统一的孙中山,一生基本未放弃汉族主义与民族同化思想。③清末的排满思想成为民国民众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北京政府时期一些文学作品与清史著述,秉持汉族民族革命史观。④
    1930年代日本侵略与中国民族危机,促成了中国民族意识的高涨,同时激发了汉族意识的兴起。当时中国遭到日本的侵略,与明末汉族遭受满清入侵相比照,被视作自明末以来中国所受侵略的一部分。萧一山认为:近代史可以民族革命分为三期,第一期民族革命的对象是满清,第二期是列强帝国主义,第三期前一段仍是列强帝国主义,而自抗战始则变成日本帝国主义。⑤这三期民族革命有一定的连环性,其缘于满清对中国的统治,因此反满与反帝以及反对日本侵略是紧密联系的。年代的情势与民族主义者面临的任务,与清末颇多相似。面对日本的侵略与国内部分民族分离倾向,选择一个民众较为熟识的汉族立场,要比理论上论证中国各民族是一家更有利于唤起民众。晚清排满思想与汉族立场重新兴起,用来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排满”有利于汉族民族意识的觉醒,“这种汉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⑥汉族立场由清末排满工具转变为年代反抗日本侵略的工具。
    整个民国时期,汉族意识在民众观念中居于重要地位,在社会上有相当的影响;但是,北京政府与南京政府对待这种汉族思想的态度截然不同。北京政府注重五族共和与民族平等,在组织与文化上积极推进五族融合,对社会与民众间的汉族意识,认为它们与“共和政体相违背”,伤害了“满汉间的团结情感”而被废止。⑦日本侵略与中华民族危机,要求凝聚全民族力量抵御曰本侵略,然而此时,国民党政府却强化民族同化政策。
    南京政府时期,国内民族分离问题与国家统一危机并未缓解,相反,随着日本的侵略却进一步加深。如何处理国内民族关系,不仅关系到中国民族抗战,关系到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也关系到国民党统治的稳固。为此,国民党政府加快汉族同化步伐,提出中国民族关系上的“宗族”说,认为中国只有宗族而无民族的差别,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宗族”:“中华民族乃是联合我们汉、满、蒙、回、藏五个宗族组成一个整体的总名词。我说我们是五个宗族而不说我们是五个民族,就是说我们都是构成中华民族的分子,像兄弟合成家庭一样。”⑧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内迁,原先的一些边疆地区成为重要地带,国民党政府努力推行边疆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务使国内各宗族一律平等;并积极扶助边疆各族的自治能力与地位,赋予以宗教、文化、经济均衡发展的机会,而增强其向心力与团结力,对于整个国家与中央政府,共同爱戴,一致拥护,和衷共济,休戚相关。”⑨国民党民族政策受到共产党的批评,这种国家观是伪托民族国家或全民政治之名”,行一党专政之实;这种民族观是“彻头彻尾的大汉族主义”。⑩
        对待社会中的汉族意识,北京政府与南京政府的态度明显不同:北京政府强调五族共和与民族平等,抑制社会上的汉族意识;南京政府对清朝史叙述则釆取汉族立场,利用和激发汉族意识,其中缘由,正与国民党统治建立与党国体制确立有关。政府的态度差异,在作为政府教育政策体现物的教科书中有明显的反映,也体现了政权变更对民族主义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英冯客:《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7-148页。
    ②参阅吴俊:《论鲁迅的“ 排满”意识》,《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7期。
    ③参阅林齐模:《从民族革命到民族再造—以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为中心》,《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④参阅钞晓鸿、郑振满:《二十世纪的淸史研究》,《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民国成立后,一些书局纷纷编写排满革命书籍,如《痛史》、《人革命写真画》等,见王云五:《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王云五文集》第集上册,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5-79页。
    ⑤萧一山:《清代史》“引论”,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2页。另见萧一山:《淸代全史》第册“导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⑥王春霞:《排满” 与民族主义》,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68页。
    ⑦美路康乐:《满与汉:清末民初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1861-1928)》,王琴、刘润堂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22页。
        ⑧蒋介石《中华民族整个共同的责任》,“国立编译馆”三民主义大辞典编审委员会主编:《三民主义大辞典》上册,台北:幼狮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第251页。
    ⑨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三民主义大辞典》上册,第268、698页。 
    ⑩周恩来《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新专制主义》,《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