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南京政府时期关于清初内政的叙述 南京政府时期,教科书对清朝历史的叙述立场发生了变化。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初中新中华本国史》,有“满清盛时之控驭汉族”一章,从“猜防政策”、“牢笼政策”、“汉人满化政策”等几方面讲述清初内政。清朝是推翻明朝而建立的,汉族不服异族的统治而时起反抗,为了加强清朝统治,清廷使用镇压与牢笼的两种手段来控制汉人。镇压方面,清政府在重要地点,驻满洲八旗兵以防控汉人。大臣官吏多用满人,蔑视汉族。大兴文字狱,屠戮不满清朝统治的士大夫。为了永久消弭汉人反抗之心,清朝竭力推行汉人满化政策,“清初剃发易服之令,最为严厉执行。汉人大为不服,大江以南,明之遗臣义士因人心之愤激,纷纷起兵反清”。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实行牢笼政策。康熙特开博学鸿儒科,奖励理学,编修《明史》,以消磨士大夫眷念故国之心。乾隆时搜求遗书,开四库全书馆“而书籍之有民族思想,不利于清者,销毁之,其轻者则篡改之。及《四库全书》成,镇江扬州杭州各分一部,建阁贮藏,以便人民观览,实亦兼以范围江浙之人心也。①《初中新中华本国史》从满汉民族关系角度对清初内政措施进行了批判,如驻防、文字狱与剃发令等压制政策,以及开博学鸿词科、编修巨籍等笼络政策,都是为了控驭汉族,维护其统治。 从汉族立场上来批判清初内政措施,是南京政府时期教科书的基本方式。很多教科书以满汉歧视”、满族之控驭”为题,从满汉民族方面批判了清初高压政策,如厉行剃发、诛锄明裔、诛戮降臣、摧残士气、仇视士绅、文字狱等,把这些政策视为对汉人的压制手段。②对清朝惠民措施,也从汉族立场上进行了否定。1930年北新书局《北新本国史》认为,清初“解放贱民,虽属三朝善政,然其用意,也就不外是一种怀柔的手段罢了”。③这里将清政府惠民措施视为清朝笼络汉人的一种手段。年湘芬书局《高中本国史》认为,清室以外族入主中国,入关后之内政,自当以收拾人心为第一义。“故其所设施,俱不外乎减轻担负,俯顺舆情之簿络术”;“盖此时中原尚未底定,为缓和反抗计,故有此虚伪之举也”。④1934年中华书局《初中本国史》把清朝减轻平民赋税、释放贱民等措施,视为有清一代怀柔政策。⑤1947年开明书店《本国史》指出,清朝通过惠民措施,延续了其统治:“清朝所以能够统一中国达二百六十多年,这也是个重要原因”。⑥清初惠民措施,北京政府时期还有所肯定;南京政府时期被认为是为了消弭汉人反抗而采取的牢笼政策,其实质是控制汉人,维护满清的统治。⑦ 对清初编修巨籍等文教政策,北京政府与南京政府时期经历了一个从基本肯定到完全否定的变化,这种变化从吕思勉对编修《四库全书》的态度中可见一斑。吕思勉编著有多种教科书。年《白话本国史》对康熙朝编纂《图书集成》、乾隆朝《四库全书》持肯定态度“于保持文化上究竟有很大的价值”。⑧1924年《新学制高中本国史》也持赞赏的态度,康雍乾三朝,敕撰书籍极多。乾隆时之《四库全书》,尤称近代之大观矣”。⑨到南京政府时期,则认为是清廷控驭汉人的笼络手段而予以否定。年《复兴高中教科书本国史》认为,清朝历代的君主,对于种族的成见,是很深的。他们对于汉人,则提倡尚文。一面表彰程朱,提倡理学,利用君臣的名分,以钮束天下。一面开博学鸿词,屡次编纂巨籍,以牢笼海内士大夫。⑩1935年《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指出,清朝“利用编纂《四库全书》的机会,把明朝人的著述,涉及清朝的,都加以销毁。甚至涉及金、元的,也要追改。当时的禁书,共计有一万三千八百余卷,真是秦火以后,书籍的一次大厄了”。(11)早先吕思勉肯定清修《四库全书》的文化价值,南京政府时期认为消弭汉人反抗意识,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极大摧残。 综上所述,南京政府时期教科书从汉族立场上对清初内政各项政策都进行抨击,强调满清对汉人杀戮与压制,实际上对清朝统治持完全否定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金兆梓编《初中新中华本国史》第2册上海中华局1932年第60-62页。南京政府时期金兆梓编写的数种中闺历史教科扎持论与《初中新中华本国史》相同。 ②世界书局《初中历史》认为,清初政策为后来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这种措施,包含民族歧视的色彩非常浓厚,实为后来民族革命的因子”。见朱翊新、沈味之、朱公振编著:《初中历史》第6册,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第24-25页。另见朱翊新编著:《初中本国史》第3册,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第19页。)中华书局《初中本国史》指出,“满清既然代替明朝统治中国,汉族多不服,几乎到处发生反动。淸帝用种种政策来控驭汉族”。(见郑昶编《新中华语体本国史》下册,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第3页。)文化学社《初中本国史》认为,淸廷自入关以后,即想以刚柔并用宽严相济的政策,根本消灭汉人的反抗思想。清帝深知汉人为文化的民族,欲谋制服,亦须用文化的手段,所以清帝的提倡文化,是以怀柔汉人,巩固满族江山为目的。(见李云坡:《初中本国史》下册,北京:文化学社,1935年,第101-102页。)民智书局《初中本国史》认为,康雍乾三朝对于汉族猜忌防闲之心很重,“既派旗兵赴各地驻防,又常藉文字的细故,屡次兴大狱,以压制汉族的民气”。(见赵征铎编辑《初中本国史》第3册,上海:民智书局,1932年,第16页。)世界书局《高中本国史》指出,满淸入关后满汉民族不能协调。满洲的文化本不及中国本土,因此实行屠杀政策与满汉同化,以让汉人死心塌地”。见陈登原编著:《陈氏高中本史》下册,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第142页。) ③杨人榧编辑:《北新本国史》下册,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第26页。 ④钟月秋编著:《髙中本国史》,长沙:湘芬书局,1932年, 第360页。 ⑤姚绍华编:《初中本国史》第3册,海中华书局,1934年,第13页。 ⑥周予同:《本国史》第册,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第16页。 ⑦参阅罗元鲍编《高中本国史》第2册,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186页:余逊编著:《余氏商中本国史》下册,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第137页;孟世杰编著:《高中本国史》下册,北京:文化学社,1937年,第222页。 ⑧吕思勉:《白话本国史》第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55页。 ⑨吕思勉编著:《新学制高中本国史》,第249页。 ⑩吕思勉编著:《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0页。 (11)吕思勉编著:《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第3册,上海:上海中学生书局,1935年,第1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