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商帮史研究中商人身份的判定问题(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安徽史学》 梁仁志 参加讨论

    参考文献:
        ①“中国十大商帮”一般是指晋商、徽商、陕西、宁波、山东(鲁商)、广东(粤商)、福建(闽商)、洞庭、江右、龙游等十个商帮。参见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3年版。
    ②徽商研究的具体状况可参见:王世华:《徽商研究:回眸与前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王振忠:《徽学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67页。晋商研究的具体状况可参见:刘建生等:《晋商研究述评》,《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赵海涛等:《2003-2013年晋商研究综述》,《运城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③王学典:《“假问题”与“真学术”:中国社会形态问题讨论的一点思考》,《东岳论丛》2000年第4期。
    ④[英]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历史的观念(增补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⑤乾隆《江都县志》卷22《人物·笃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页;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52《人物·笃行》,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1010页。
    ⑥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54页。
    ⑦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52《人物·笃行》,第1010页。
    ⑧《新安岑山渡程氏支谱》卷5《十一世》,清乾隆六年木活字本。
    ⑨⑩道光《徽州府志》卷11之4《人物志·文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35页。
    (11)(清)程文桂等修:《新安岑山渡程氏支谱》卷5《十二世》。
    (12)因徽州与两淮盐运司所在地扬州在明代同属南直隶,后同归江南省,至清康熙六年(1667年)始分治,故作为徽商中坚的徽州盐商始终未能在扬州获得“商籍”。因此,为避免长途跋涉返回徽州原籍考试,很多两淮徽商子弟遂入籍当地,以取得在当地就学或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程文正或其先人入籍江都当与此有关。参见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61—62页;梁仁志:《明清侨寓徽商子弟的教育科举问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3)王娟娟:《程梦星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7、40页。
    (14)(22)王娟娟:《程梦星研究》,第46、6页。
    (15)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第125页。
    (16)余英时:《中国文化史通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18—119页。
    (17)原注133:“日本内阁文库藏有《程氏丛书》附《年谱》,见酒井忠夫:《中國善書の研究》(东京:弘文堂,一九六○),页二八二。”参见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第125页。
    (18)需要指出的是,余英时引用这段话时在此处加有注释:“《大易师云庄亟士程子年谱》,天启四年、师二十三岁之条目。”弘文堂1960年版《中國善書の研究》原文中并无此注,故为余氏补注。参见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第125页;[日]酒井忠夫:《中國善書の研究》,弘文堂株式会社1960年版,第282页。
    (19)康熙《休宁县志》卷6《人物·文苑》,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805页;道光《休宁县志》卷12《人物·文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5页。
    (20)乾隆《长洲县志》卷27《流寓》,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40页。
    (21)余英时:《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余英时文集》第3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
    (23)《新安岑山渡程氏支谱》卷5《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
    (24)《新安岑山渡程氏支谱》卷5《十世》。
    (25)王裕明:《明清徽州典商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绪论”第8页。
    (26)参见汪昌炳等:《近代徽商中的苏氏家族》;凌阜生:《著名茶商、开明绅士刘敬之》;叶云:《太平茶商史话》;汪昌炳等:《民国初年南京总商会会长徽商苏锡岱》;均载《徽商系列丛书·近代商人》,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10—20、91—95、106—109、158—163页。
    (27)参见陈朝曙:《苏雪林与她的徽商家族》,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8)唐宗力:《皖南农村调查》,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
    (29)(清)朱锦琮:《治经堂诗集》卷2《忆某商》,清道光四年刻本。
    (30)李甜、陆洋:《宁国商人再探:明清皖南商帮的兴起及其地域分化》,《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3期。
    (31)经济学会编译:《中国经济全书》第2辑,清光绪戊申两湖督署藏板,第50页。
    (32)戴玉、范金民:《宁国商人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3期。
    (33)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第4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471页。
    (34)董家魁:《清代宁国府商业与商人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3页。
    (35)涂宗瀛:《上海徽宁思恭堂记》,上海徽宁思恭堂编:《徽宁思恭堂征信录》,民国九年刻本。
    (36)江苏松江府上海县:“告示”,上海徽宁思恭堂编:《徽宁思恭堂征信录》。
    (37)以上分别引自:《劝募茶捐序》《公议堂中规条》《道光三十年庚戌十月公议增定章程》,上海徽宁思恭堂编:《徽宁思恭堂征信录》。
    (38)例如在《徽宁思恭堂征信录》中,司总、两府司事名单均按歙邑、休邑、婺邑、黟邑、绩邑、宁郡“五邑一郡”列出,司给领衣棺及盘棺费保票等事也由歙邑、休邑、婺邑、黟邑、祁邑、绩邑、宁郡“六邑一郡”轮流负责。
    (39)参见《乐输丝捐·己未乐输》《泾邑长生愿》《南陵长生愿》《旌邑长生愿》《太邑长生愿》,上海徽宁思恭堂编:《徽宁思恭堂征信录》。
    (40)以上分别引自:《徽宁医治寄宿所序》《试办简章二十二条》,徽宁医治寄宿所编:《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民国五年刻本。
    (41)《徽宁同乡会成立大会纪》,《申报》1924年4月9日。
    (42)张海鹏:《徽学漫议》,《光明日报》2000年3月24日。
    (43)叶显恩:《徽州文化全书·总序》,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总序”第3页。
    (44)陈联:《徽州商业文献分类及价值》,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第2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6页。
    (45)梅树平:《〈典业杂志〉的文献价值》,《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46)王裕明:《明清徽州典商研究》,“绪论”第13页。
    (47)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目》(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80页。
    (48)苏荫椿生平,可参见李永卉:《苏荫椿年谱简编》,《池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49)苏荫椿:《致吴玉山表侄 丙寅十二月十六日》,《文稿》,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手抄本。
    (50)例如苏荫椿在《文稿·重修回驴岭脚大路碑记》中说:“黟人朱晋侯、舒振庭、舒宾门三君子,尤与余善,三君者皆钱商领袖也。”
    (51)例如苏荫椿在《文稿·覆吴味畊 壬寅二月二十六日》中说:“味畊名镃本,歙县人。性聪颖,读书三年,出而习典业,暇则攻书不辍,久之竟能作诗词,句颇清丽不俗,洵异才也。在同春典共事两年,甚相契合。予客中交友自味畊始”。
    (52)参见苏荫椿:《屯溪宏元典、同裕典议约》《屯溪宏元典顶约》《屯溪苏同裕典规章》《屯溪同裕典遵奉宪示核定榜规十条开列呈电》,《典业杂志》,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手抄本。
    (53)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
    (54)徐国利:《关于区域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区域史的定义及其区域的界定和选择》,《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
    (55)张海鹏、王廷元主编:《中国十大商帮》,第440页。
    (56)王集成纂修:《绩溪庙子山王氏谱》卷末之四,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57)参见欧阳跃峰:《胡光墉籍贯考辨》,《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胡维平:《对胡雪岩籍贯的几点辨析》,《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2005-2006年,《中国文物报》也曾发表关于胡雪岩籍贯的系列讨论:高念华:《胡雪岩籍贯浙江杭州人》(2005年9月2日);胡维平:《对〈胡雪岩籍贯浙江杭州人〉的几点辨析》(2005年11月25日);高念华等:《评析:误认胡雪岩为绩溪人的例证》(2005年12月16日);胡维平等:《胡雪岩籍贯安徽绩溪的事实无法否定》(2006年6月16日);高念华等:《从杭州胡雪岩的祖坟墓碑再谈胡雪岩籍贯》(2006年8月25日)。
    (58)嘉庆《如皋县志》卷4《赋役一·户口》,清嘉庆十三年刻本。
    (59)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2《食货志一·户口》,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53页。
    (60)据《杭州汪氏振绮堂宗谱》卷3《志乘》载:“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夏曾祖考妣卜葬于新安休邑之石壁山。”“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先考妣卜葬于灵隐之莲花峰。”“康熙三十八年先祖考妣又自黟而迁浙,卜葬于龙门山。”
    (61)周弼忠:《序》,周友仲等修:《周邦头周氏族谱正宗》,民国十九年刊本。
    (62)即“徽州”从实际上的籍贯之地变为“意识上”的故乡。如一入籍和定居杭州的徽商后代就说:“徽州就是我的故乡,但是我生长在外地,所以徽州不过是我意识上的故乡罢了。”李绍中:《徽州》,《中学生文艺季刊》1935年第1卷第1号,第56页。
    (63)唐力行:《徽州文化全书·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页。
    (64)尽管张海鹏、王廷元等将徽商定义为“明清时期徽州府籍的商帮集团”,但在诸位撰述的《徽商研究》《徽州文化全书·徽商》等徽商研究的经典著作中,仍有大量寄籍徽商的存在。
    (65)王裕明:《明清徽州典商研究》,“绪论”第10页。
     
    (本文原载于《安徽史学》2016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