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什么事实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出发,也就是研究者想要赋予他的研究以什么样的“意义”,是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和经验得失以为未来社会贡献治史经验,还是仅仅讲出一个“村庄故事”博取众人一笑,最后在学界形成一个新版“故事集”。选择史实的动机首先在于“意义”。“意义”是每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的内在属性。没有“意义感”的历史研究只能回到史事罗列的古老窠臼里去,倒回去走流水记录的老路,那样的历史,克罗齐曾称之为“假历史”。而“假历史”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在越来越小的范围内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无影无踪地消失在事实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应避免成为“假历史”。 在历史逻辑中演绎“村庄故事” 如何避免出现讲的是“真故事”却做出了“假历史”的结局?发掘一个“村庄故事”,实属难得,但我们应将“村庄故事”所反映的客观事实放在历史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在历史逻辑中演绎“村庄故事”。对于任何一个“村庄故事”的研究,都要有一个总体性的问题意识,否则就会陷在史料堆里出不来,找不出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历史研究的整体性认识并不是把各个部分简单地拼凑到一起而成,而是要探寻其内在的因果关系。 具体而言,研究的路径应该是由点到面,以呈现出历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得出比较宏观的历史认识。这就要求小中见大,而不是以小见小。进一步需要强调的是,找寻的“点”应是缩影而不是特例。以中国之大,找寻一些特殊事例毫不费力,但那种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做法肯定是不符合历史研究内在逻辑的,同时也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甚至会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 同样,实践中“流水线操作工”式的程式化研究也是极不符合学术规范的。“流水线操作工”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换一个研究区域,去搜集某地的原始档案资料,但在研究过程中却得出了与其他研究区域大同小异的结论,不同的只是置换了一批研究资料。学术研究需要高度的主体性自觉,带着独特的问题意识去发现新的学术可能性,而不是按图索骥,人云亦云。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微观实证”都不能排斥思想,那些排斥思想的“微观实证”对于学术研究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充其量只是在制造一些学术泡沫,影响学术生态的良性发展。 作为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学科,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尽管刚刚起步,但大有崛起之势。各种研究议题不断出现,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也不断创新,这是现实社会发展之需,也是学术发展内在之趋势,更是党史与国史学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在社会史研究的大家庭里,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与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近代社会史研究相比,虽有内在的学术关联,但亦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中国当代社会史距离现在时间不长,其所体现的党和国家的社会思想与现在党和国家的社会思想关联度较高,历史发展脉络有其历史合理性和逻辑延展性。即使是现在看来有些是“有缺陷”的历史,也在发挥着警示现实的治史功能。这就需要研究者站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高度来观照中国当代社会史,要具有更强的学术自觉和学科意识。既要积极借鉴中国古代社会史、近代社会史学科发展中积累的宝贵治史经验,防止跌入“碎片化”的泥潭,又要坚守自身应注重思想和“意义”引领的研究特色和学术理念,突破只注重所谓史料而忽视思想引领这种研究瓶颈,从而创建出具有思想和灵魂的“大历史”,而非仅仅是靠“故事”堆积的中国当代社会史。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3ZD19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