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教授):运河学是以运河及其区域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这里的“学”不应理解为通常所说的“学科”,而是指一个学科方向、一门学问。一门学问能否成立,关键要看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研究范畴、基本概念是否具有丰厚的内涵和清晰的外延。就其内涵而言,运河学研究约略包括如下方面:运河河道变迁与区域水文、生态环境变化关系;运河工程如水闸(船闸、斗门)、堰坝、堤防、纤道、桥梁、渡口、码头、引河、减河、月河等等;运河工程及航运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及措施、方法;漕运及其对运河交通及沿线城镇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运河城镇的规制、兴衰、功能、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城乡关系等等;运河区域的社会经济,商人商帮、商品流通、商业会馆、手工业部门、服务业发展等;运河引起的区域农业水环境、生产结构、土壤性质变化及区域性水旱蝗灾害; 运河在中国交通史上的地位及历代交通状况;区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风俗、民间信仰、社会流动等;运河文化遗产及保护。运河学的外延也十分清楚,不会与其他学问混同。二是看相关资料能否支撑这门学问。运河学的研究资料极其丰富,仅明清两代就有专门著作上百种,各种史书方志中的材料汗牛充栋,历史档案、政书类书、文集笔记、民间文献(碑刻、族谱、契约文书、民谣传说、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作品)、图画影像中都有相关材料。这些材料,中国有,外国也有。种类繁多,数量宏大,为运河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运河学的指向应该是清晰而明确的,即围绕运河的历史与现实,形成一整套研究、保护、开发的理论与方法。但就运河学的学科体系而言,应该包括知识系统、理论及方法。知识系统主要指建立在史实基础之上的关于运河的各方面知识:诸如运河演变历史,运河的地理特征,各历史时期围绕运河的重大事件等;运河的理论体系包括:运河的历史地位,运河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社会意义,运河与中国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的关系,运河的区域性差异与辐射意义,运河所反映出来的国家治理与发展观念,运河引发或关联的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运河学史等;至于运河学所涉及的研究、保护、开发的方法问题,应该是多学科交叉共研的格局,可以根据研究的领域和解决的问题,具体酌定。 运河学在开展学科体系建设的同时,须关注一系列以运河为基点的重大学术问题、理论问题,诸如运河与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变动的关系;运河与南、北社会的关联问题;由运河联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以运河为中心形成的运河经济体的内涵及外延;河运与海运的关系及其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对于内陆与海洋认识等。作为实物税征运形式的漕运长时期在运河上运行且朝廷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说明了什么?意义何在?运河区域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社会流动与运河的关系、运河的兴衰与中国城镇的兴衰乃至于近代化的关系等。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够对运河及运河学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并不断丰富运河学的内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