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本定为敌国侨民因反战而遭遇非法拘禁 1937年,淞沪抗战的大炮轰炸声、空袭警报声所引发的恐惧,穿透了上海这座国际都市的心脏地带。起先,大部分美国人并未预见到这场战争的可怕后果,还只是将其划归为无数次“东方人”之间打斗的一次。但很快,这种情绪在“黑色星期天”(1937年8月14日)那天急转直下。日本对上海市区的轰炸,造成上千平民死亡,其中就包括《教务杂志》主编、美国传教士乐灵生以及日本问题研究学者、普林斯顿大学的罗伯特·赖肖尔等多个美国侨民。 危急时刻,沪上美国人热切希望自己的政府能够出面保护侨民,谴责日本的野蛮行径,但得到的回音是“绥靖”。美国政府劝导国民如无必需立即离开上海,由此在沪美国人的数量开始锐减,最终只有不到2000人坚持到上海“孤岛”时期的终结。 1941年12月7日清晨,太平洋战争拉开序幕。日本军队随即正式宣布美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侨民为“敌性国”侨民。1942年1月20日,日军宣布对在上海的英美等国侨民进行人口登记。此时,上海有美国人1369名。日本占领当局规定,从10月1日起,敌国侨民凡满13岁者均须佩戴红色臂章,臂章宽10厘米,上以一个英文字母代表国籍,美国为A。同时规定,凡佩戴这类臂章者,不得进入戏院、电影院、舞厅、夜总会、回力球场、跑马厅等公共娱乐场所。有反日、反战倾向的美国人更是受到了日本宪兵的非法拘禁,备受折磨,其中包括美国记者、《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他因严刑拷打而致双腿残疾。1943年年初,还有约700名美国人被关押在闸北、浦东等地为寓沪外侨专设的集中营里。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不少美国侨民已经在集中营内经历了两年半的监禁生涯。原来衣食无忧的他们为继续生存下去,而不得不承担繁重的体力劳作,还必须忍受日本士兵的殴打、威胁与恐吓。到了1945年春天,困于闸北集中营的美国人一般每天只能得到一顿饭。生存的艰辛、不确定性和过度拥挤使得同狱人充满恐惧、变得贪婪,不时发生冲突。但总的来看,炼狱般的生活中涌现了不少勇士。餐馆老板吉米·詹姆士在闸北集中营的厨房诚实而不知疲倦地工作,直到病魔把他打垮;埃里克·施密特和其他一些人为孩子和成人开办学校,并举办了各种展览,还秘密举行美国独立日庆祝活动,以鼓舞人们的斗志。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约有4000多名美国人返回上海,打算重建诸如总会、学校和社团机构等,意欲重温旧梦。但此时的上海已不是1937年前的那个上海了,“美军打死臧大咬子事件”一出,美国在华声望跌入低谷,全国各地出现了大规模抗议美军暴行的游行。 1948年年底,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南进,美国领事馆建议本国公民立即撤出上海。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轰英国护卫舰“紫石英号”之后,更多的美国人离开了上海。5月25日,当解放军到达上海时,美国总领事约翰·摩尔斯·卡伯特估计,在这座城市里,还有1200名美国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