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总论 >

心系整体史——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学术定位及其反思(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近代中国研究网 唐仕春 参加讨论

    结论
    20世纪80年代社会经济史等领域的区域性研究已经有一定声势。傅衣凌、叶显恩等学者认识到了区域性研究的价值,并积极倡导从区域重构整体史。中国的区域社会史研究在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它以整体区隔地方史,并逐渐越出社会经济史等领域,提炼了“区域社会史”这个概念,大量实证成果被发表并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从而成为社会史研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研究视角或方法。
    区域社会史是整体史的一脉。无论是从区域重构整体史的努力,还是以整体区隔地方史,都表明区域社会史并没有远离整体史,而是心系整体史。以区域重构整体史,有助于解决宏大叙事的不足。以整体区隔地方史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解决研究的碎化、提升研究成果的对话空间。区域社会史为史学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任何研究视角、方法都有其限度。区域的历史与整体史之间关联常常是微弱的,以此微弱的关联进行区域比较或者重构整体史,有可能导致不能承受之重。即便是区域的历史与整体史的关联足够强大,通过各具特色的区域如何重构整体史亦非易事。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行列。前辈学者开启了区域社会史之门,其研究渐渐成为一种模式,年轻一代学者不断模仿、注释。享受便利的同时,后学们无形中也可能给自己戴上了枷锁。比如年轻一代学者从事区域社会史研究很容易亦步亦趋地讨论王朝的影响,强调士大夫化,乃至他们的研究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这个地方变成了中国”。[53]年轻一代学者在不断证明或者修正前辈所提出论题、所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如何建立自己的问题意识,则是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①]宋元强:《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万灵:《中国区域史研究理论和方法散论》,《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赵世瑜、邓庆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李玉:《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综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行龙:《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黄国信、温春来、吴滔:《历史人类学与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5期;王先明:《“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王先明:《新时期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评析》,《史学月刊》2008年第12期;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张小也:《历史人类学:如何走得更远》,《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戴一峰:《区域史研究的困惑:方法论与范畴论》,《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②]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行龙:《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
    [③]戴一峰:《区域史研究的困惑:方法论与范畴论》,《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④]彭子明:《台湾近世史》,福州鸣社1929年;傅斯年:《东北史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2年;金毓黻:《东北通史》,三台东北大学1941年版等。
    [⑤]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该书译自1936年的英文版。
    [⑥]韦庆远:《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概况》,《学术研究》1988年第2期。
    [⑦]黄启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学术讨论会综述》,《中山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⑧]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⑨]宋德金:《开拓研究领域促进史学繁荣——中国社会史研讨会述评》,《历史研究》1987年第l期。
    [⑩]欧炀:《锐意开拓史学研究的新领域——著名社会史学家蔡少卿先生访谈录》,《东南文化》1992年第1期。
    [11]乔志强:《深化中国社会史研究》,《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12]李喜所:《新领域·新特色—<辛亥革命与四川社会>评介》,《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3期。
    [13]无为:《1993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2期。
    [14]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15]赵世瑜、邓庆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16]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版。
    [17]宋元强:《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
    [18]叶显恩、邓京力:《我与区域社会史研究—访叶显恩》,《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6期。
    [19]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年版。
    [20]《中日学者共同探讨明清史》,《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21]乔志强、行龙:《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当论——兼论地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2期。
    [22] 常建华:《日本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23]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24]戴一峰:《区域史研究的困惑:方法论与范畴论》,《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25]乔志强、行龙:《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当论——兼论地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2期。
    [26]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赵世瑜、邓庆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27]傅衣凌:《集前题记》,《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8]张朋园:《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版。
    [29]叶显恩、陈春声:《论社会史的区域性研究》,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版。
    [30]叶显恩、邓京力:《我与区域社会史研究——访叶显恩》,《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6期。
    [31]杨念群:《“整体”与“区域”关系之惑——关于中国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现状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
    [32]陈春声:《历史的内在脉络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陈春声、谢湜:《以史学为业,求内在超越——访陈春声》,《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1期。
    [33]赵世瑜:《作为方法论的区域社会史———兼及12世纪以来的华北社会史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34]张小也:《历史人类学:如何走得更远》,《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35]唐力行:《超越地域的疆界:有关区域和区域比较研究的若干思考》,《史林》2008年第6期;唐力行:《从徽学研究看区域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从区域史研究走向区域比较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6]吴宏歧:《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37]杨念群:《“整体”与“区域”关系之惑———关于中国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现状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杨念群:《“新典范”和“旧史学”的冲突与调适———对中国现当代史学变革的一个贯通性解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38]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39]张小也:《历史人类学:如何走得更远》,《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0]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1]叶显恩、陈春声:《论社会史的区域性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叶显恩、陈春声:《论社会史的区域性研究》,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版。《腓力普二世与法兰西康德地区》一书有不同译名,此处用叶显恩、陈春声上述论文的译名。
    [42]史克祖:《追求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结合——区域社会史研究学者四人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43]史克祖:《追求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结合——区域社会史研究学者四人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44]史克祖:《追求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结合——区域社会史研究学者四人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45]陈春声:《历史的内在脉络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赵世瑜:《作为方法论的区域社会史——兼及12世纪以来的华北社会史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46]王先明:《“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47]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48]戴一峰:《区域史研究的困惑:方法论与范畴论》,《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49]张利民:《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现状与展望》,《河北广播电视大学》2011年第3期。
    [50]陈春声、谢湜:《以史学为业,求内在超越——访陈春声》,《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1期。
    [51]陈春声:《从地方史到区域史——关于潮学研究课题与方法的思考》,《潮学研究》第11辑,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程美宝:《地方史、地方性、地方性知识———走出梁启超的新史学片想》,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3]张小也:《历史人类学:如何走得更远》,《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Pursuing total history: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in China
    Shichun Tang
    Abstract: Chinese scholars initiated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studies in the 1980s by developing the regional study of social economic studies. The regional study joined the mainstream of social studies and contributed to the rise of regional social studies, which is distinct from local history. Regional social studies cover more research areas, embrace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and raise more questions. Scholars in this field hav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local history, and total history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1990s. While some prefer to use regional history to reconstruct total history, others prefer to depict total history by highlight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otal history and local history.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otal history acts as the fundamental factor of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approaches in that it can provide regional and local history with a broader concern and an integral picture. The discussion of the academic position of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suggests that scholars want to rewrite total history in the new context.
    Keywords: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local history; total history
      (本文原载于《史学理论研究》2016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