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宋美龄与蒋介石对英国政府不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虽与中国成为共同对日作战的盟友,但仍然以帝国主义的态度对待中国,两国政府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和利益冲突,双方关系不仅未能改善而且不断恶化。 在缅甸失守问题上,中国方面指责英军指挥不当,而英国方面,特别是军方,则设法对此败局轻描淡写,并授意英国报界贬低中国军队的作用。(20)1942年5月12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发泄了对英国的愤怒:“邱吉尔十日演说,对战局独重俄国兼带美国,而对于我国只字未提。缅甸初败,我军被欺受诈为其牺牲,而且仍在缅境被围,未脱险境。彼不仅不加救援,而亦未提我援缅之贡献,于情于理,皆无此种恶劣之态度,可憎已极。古人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吾今更觉英狯之不可共事也。”(21)宋美龄也深有同感,5月18日致函美国总统助理居里(Lauchlin Currie)谈到中国民众对英军在缅甸战场表现的失望: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我们的人民一直觉得领导人不是被英军的缺陷、无能蒙蔽就是被欺骗,一个问题被反复提出:为什么我们的领导人要派遣部队到缅甸?当英国人所做的只是空谈和撤军,并把任何失败的责任都归咎于中国军队的情形下,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22) 在盟国战略问题上,中英之间存在欧亚战场孰轻孰重的争执。英国坚决主张将盟国军事力量集中投在欧洲战场上,这种主张最后赢得了美国的同意。蒋介石对英国的亚洲政策和态度不满。他认为,美国战略受英国影响太大,英国要求美国主力集中大西洋而放弃太平洋之决战,而美国政府“一任英国之玩弄,可危极矣”。(23)由此决定“应积极促成美国先解决倭寇之方略并唤起美国舆论”。(24)宋美龄访美,固然是为了私人看病,但也肩负争取美国改变先欧后亚的战略和加强对华援助的使命。在访美之行中,宋美龄一直强调盟军应改变偏重欧洲战场的战略,在打败德国之前击败日本。 在印度问题上,蒋介石认为,只有满足印度要求独立的强烈愿望,答应印度在战后独立并立即赋予自治领地位,才能取得印度的真心合作。(25)为了调停英印政争,1942年2月蒋介石夫妇前往印度访问,并与甘地会晤。返回重庆后,蒋介石向美国驻华大使高思(Clarence E.Gauss)透露访印观感,认为丘吉尔与他的内阁要员根本不了解印度事务,蒋并大胆预测英国在南亚的殖民统治很快将会全面崩溃。(26)3月3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英国政策顽拙已极,宁为敌占而不愿归还印民,其用心不正,惟有自害自受而已。”(27)8月,英印政府逮捕了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蒋介石致电慰问,并电催罗斯福即速出面主持公道负责调解。(28) 1942年11月3日驻英大使顾维钧与宋美龄见面时,询问关于中英关系的主要障碍,宋美龄指出:印度问题是整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应该给印度人自由,这样他们才能有为之而战的目标,才能认识到日本人是他们的敌人。此外,英国在贷款问题上一味讨价还价;英国人基本上没有给予中国援助,连一架飞机都没给过;委员长对英国没收美国提供给中国的包括飞机在内的物资一事十分气恼。(29)宋美龄当时草拟了抗议书,并发电知照美国,表示事态的严重性。(30) 可见,在中英关系的重大问题上,宋美龄的态度与蒋介石完全一致。自1927年12月与蒋介石结婚后,宋美龄即成为其得力助手。抗战时期,两人共患国难,夫唱妇随,正如蒋介石致函罗斯福总统所称:“内子非仅为中之妻室,且为中过去十五年中,共生死、同患难之同志,彼对中意志之瞭解,当非他人所能及,故请阁下坦率畅谈,有如对中之面罄也。”(31)蒋介石请罗斯福总统将宋美龄视同本人,说明二人的志同道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