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范畴生成的两种途径(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 宋馥香 参加讨论

    参考文献:
    ①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江湄:《“直笔”探微——中国古代史学求真观念的发展与特征》,《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3期;李珍:《“素心”与“史德”》,《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2期;白云:《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基本范畴》,《江海学刊》2009年第4期;刘开军:《论“史权”——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瞿林东、葛志毅主编:《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毛春伟:《明代学者论历史撰述中的“心术”与“公议”》,《求是》2010年第9期;罗炳良:《史学批评范畴研究的理论价值》,《江海学刊》2009年第4期。
    ②《孟子·离娄下》,《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51页。
    ③(宋)吴缜:《新唐书纠谬·序》,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27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版,第622页。
    ④瞿林东:《略说古代史家史学批评的辩证方法》,《求是学刊》2010年第5期。
    ⑤(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9页。
    ⑥(后晋)刘昫:《旧唐书·刘子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73页。
    ⑦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第29页。
    ⑧(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第220页。
    ⑨(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说林》,第347页。
    ⑩(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第220页。
    (1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史家的四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12)《左传·宣公二年》,《十三经注疏》本,第1867页。
    (13)(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崔祖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86页。
    (14)(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崔祖思传》,第286页。
    (15)(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周振甫译本,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52页。
    (16)(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周振甫译本,第153页。
    (17)(唐)令狐德棻:《周书·柳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81页。
    (18)(南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21页。
    (19)(唐)刘知幾:《史通·曲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97页。
    (20)(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周振甫译本,第151页。
    (21)(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崔祖思传》,第286页。
    (22)(清)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家书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92页。
    (23)(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左传序》,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第3页。
    (24)(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左传序》,第4页。
    (25)(唐)刘知幾:《史通·序例》,第88页。
    (26)这里的“书法”,主要是指孔子在《春秋》中运用特定词语表达其对历史的看法。
    (27)“义理”,指褒贬之义,与孟子的“义”一样,都是价值判断,即“义法”。
    (28)《全元文》卷一二五,郝经《春秋制作本原序》,转引自任继愈主编:《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45页。
    (29)(南朝宋)沈约:《宋书·范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30页。
    (30)(南朝宋)沈约:《宋书·范晔传》,第1830页。
    (31)(南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唐书二·表》,第576页。
    (32)(南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春秋》,第118页。
    (33)叶适认为:《诗》《书》是“古人以德为言,以义为事,言与事至简,而犹不胜德义之多”(《习学记言序目》,第118页)。
    (34)(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第171-172页。
    (35)(清)章学诚:《文史通义·答客问上》,第136页。
    (36)(清)章学诚:《文史通义·申郑》,第464页。
    (37)(清)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家书三》,第92页。
    (38)(清)章学诚:《文史通义·申郑》,第464页。
    (39)(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44页。
    (40)(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22页。
    (41)(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第3319页。
    (4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荀悦传》,第2062页。
    (43)(唐)房玄龄等:《晋书·华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64页。
    (44)(唐)房玄龄等:《晋书·陈寿传》,第2137页。
        (本文原载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