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以上说的是卢前为何会作《燃犀》,若从胡适这一方出发,则能看到《燃犀》折射的是国民大革命后新的情势与胡适个人命运的碰撞。对1920年代末的胡适,我们至今仍稍稍忽视,当国民大革命带来又一次“易代”之后,他一方面因政治理念不同经常与国民党政府发生冲突,并受到国民党方面的言论攻击,甚至有被“法办”之虞。但另一方面他也面对着其他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质疑。这股从各个方面“攻胡”的潮流早在1920年代中期已经开启,而“易代”则打开了洪水涌出的闸门。小说《燃犀》正是洪水中一波典型的浪潮。 从小说内容看,卢前对于胡适乃至胡适周边人物的著作、文章、掌故、轶事、传闻、谣言等都非常熟悉,涉及了《中国哲学史大纲》、各个版本的《尝试集》《冬夜》《草儿》《新青年》《新潮》、胡适的婚姻状况、胡适的朋友、胡适的学生辈、婚姻之外的男女关系,关于新诗的各场争论等等。这些著作、文章、掌故、轶事、传闻、谣言等有的原来是塑造胡适“明星”形象的重要元素,有的虽然是不客气的訾评,但也只是在私下言谈、来往书信里如潜流般传递,并未大肆公开传播。但伴随着“易代”的时势大气候变化,这些都成为了可以用来“攻胡”的武器。 比如《燃犀》曾描摹何识时与郑恒则(影射陈衡哲)交往的情形道: 记得有一天留美同学会开会。在男女毕集,杯盘交错的当儿,忽然诸务林君对一位近视眼厚嘴唇的女士指着识时说道:“这何识时兄,郑小姐见过没有?”那位女士正站起来,识时连忙趋前握一握手。郑小姐说:“久仰,久仰,我常在《少年月刊》(按,影射《新青年》)上拜读大作。”识时逊让了一回,务林道:“何君本来家学渊源,他的……”说着在头搔了几下,好豫想了一念,对识时道:“恐怕曾祖罢……是清朝的经学家哩。”识时得意着,点道头,表示他的话丝毫没有错。务林又指着郑女士道:“这位郑恒则小姐的尊翁也是大诗家哩。”郑小姐笑了一笑,于是识时同他恁在阑干上接谈起来。 …… 郑小姐向来是佩服识时的,一见之后,格外亲热,渐渐交情浓密了。不过识时毕究算得英雄,他在国内早已与一位张东幼女士(按,影射江冬秀)订婚,既订白头之约,不能做忘恩负义的薄幸郎。虽与郑小姐到了爱情的范围,却终不敢及于乱。偶尔想起朋友陈洪俊(按,影射任鸿隽)还没有订过亲来,就想把郑小姐介绍给他,居然不久这个理想实现了。 这一段大概是要点明胡适与陈衡哲之间关系微妙和蔡元培在《中国哲学史大纲》序言中称胡适“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的不实。 对《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所提出的文学革命入手“八事”,小说则极尽讽刺道: 回去是可以回去的了,拿什么去卖出钱来呢?于是盘算多时,才发明了一种主义,叫做九有主义的。何以叫九有主义呢?什么言有序,言有物,什么有病呻吟,什么有新意,什么有俗字俗句纵好,什么有散句而不骈,什么有白句而不典……东扯西拉的把些旧话凑了九点,重新装点出来,果不其然成为了簇簇新的动人新主义。又把他一位碧眼黄须的老师的学说———“实用论”借作自己文学理论的基础。 …… 他经过好多时光的预备,已经有头衔可以吓人,有主义可以哄人,有著作可以骗人;一定可以有名誉,有地位,有利益的;再有学生,有妻有子,三三如九将来必定实现“九有主义”了,决定下主意,一帆风顺便匆匆地回到久别的祖国了。 还有对于胡适作《新婚杂诗》情形的大想象。要知道在1921年左右,人们对于胡适婚姻的想象是“独秀曾力劝我离婚,甚至拍桌骂我,而我终不肯”,七年后至少部分人的心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燃犀》着力刻画的不是胡适对旧妻的“不离不弃”,而是胡适对此段婚姻的无奈进入和在婚姻中遭遇的尴尬场景: 罢,罢,这订下十年还没有娶的老婆,还是快一点讨回来罢,算了命,择了日子,赶快地预备起来。时光过得非常之快,转瞬却到了十二月三十的吉期。把他们俩十三年没见面的相思,于今完结了。这是多么开心的事!还有一件小小而有趣的事呢,就是他娶亲这天所放的爆竹,还是十年前他老妈要替他娶的时候所办的。他本人逃婚之后,已是镀过金,喝过洋水回来,而老妈已死,爆竹不免又陈旧了些! 听了旧爆竹的声音,(何识时)不免动了新诗之兴。于是洞房花烛夜,提起笔来,作了几首新婚诗,虽然满心得意,其中却发了不少牢骚。诗中有些妙句是: 什么“多少兴亡,不堪回想!”什么“换了几朝帝王,看了多少兴亡!” 更妙的是: “老了你和人儿一双!” “十年陈爆竹:越陈越响!”“百句一晚得,哈成笑呵呵!”识时笑嘻嘻地连忙把诗稿送给夫人评阅。夫人看了似乎不大高兴的样子,抵了一下嘴,说道:“哼!我真是老了!”识时正想听她的夸奖,谁知反得罪了她,赶快地解释,总算把这一段小风波结束。 如果说以上这些都还有些“薄据”,那么关于《中国哲学史大纲》(以下简称《哲学史》),《燃犀》则造出了全新的坊间谈资。它说道: (何)识时一壁听来校长的话,一壁心里想着。这时听他说到哲学史不由有些恐惧而且惭愧起来。何以故?因为根本那本东西是用日本人的著作做蓝本的,说不到著作;何况只有半部,仅仅把周秦诸子敷衍说了,汉以后的,连自己都一点不大了解。这怎么办?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这半部讲义怎么支持!还是猫猫虎虎的接着编完了,还是……心中渐渐烦躁起来,听器官也失掉了效力,只见大家手不断的拍着,来校长(按,影射蔡元培)业已讲完,程主袖(按,影射陈独秀)、田元重(按,影射钱玄同)也先后登过了台,眼望着就轮到自己,连忙定一定神,心上不禁大吃一惊。镇住一切的踟躇之想,急急地预备演讲稿,这个关系非轻,与招牌大有关系呢。 这种《哲学史》参考日人著作的话以笔者阅读范围在1928年前似未见,但随着《哲学史》下册的久不见付梓,传言大概正在私底下暗暗流传(同时在坊间流传的还有《哲学史》实际抄袭自胡适祖父)。而《燃犀》让其浮出了水面,并且传播将愈演愈烈!两个多月后胡适因揭露“伦敦赛乳会”假新闻一事遭人匿名攻击,利用的也是这一传言,而且直接将“哲学史”对日人著作的参考升级为了对日人著作的抄袭: 你在十年前由美归国,路过日本,在旧书摊上,偶然买到一本日人所著的《支那古代哲学史》,就译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作为你自己的作品。大家因为你是个西洋学生,都被你蒙住了,盲从赞好。你的书就风行一时。真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但你究竟乌龟现了原形,十年来该书下册竟不能出版一字。 正因《燃犀》是如此写法,所以在胡适眼中这部小说大概正是——“态度实在不好,风格实在不高”。到1929年7月大概是见多了此类“态度不好,风格不高”的东西,胡适为此做过一总结云: 这种态度并不足以作战,只足以养成一种卑污的心理习惯;凡足以侮辱反对党的,便不必考问证据,不必揣度情理,皆信以为真,皆乐为宣传。更下一步,则必至于故意捏造故实了……此种懒惰下流不思想的心理习惯,我们应该认为最大敌人。宁可宽恕几个政治上的敌人,万不可容这个思想上的敌人。因为在这种恶劣根性之上,决不会有好政治出来,决不会有高文明起来。 这番话提示了一个颇让人省思的问题。清末以来一面是中国的政治与社会从“形影相依”到“终成陌路”,一面是政治运作中的恶风气不断地在影响各界包括学界。政教的不能“相维”与政教以如此方式“相维”大概正是我们读了《燃犀》这样的小说后可长思之处。 (责任编辑:admin) |